文化诗学本土性探源
发布时间:2021-01-06 11:29
文化诗学自9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广泛争鸣。到如今,作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新的生长点,文化诗学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文艺理论学科的一个新格局。然而,谈到“文化诗学”这一术语,学术界更多的学者直接想到的就是西方以格林布莱特为首的新历史主义学派。甚至学术界不少学者仍然主张中国的文化诗学就是西方新历史主义的“舶来品”,是西化的产物。而事实上,我们当下学界倡导的文化诗学与西方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尽管其命名的术语一致,但无论在现实基础还是在学理建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谓是不同语境、不同诗学背景下催生的两股文艺文化思潮。本文力求从中国当下文化诗学整体研究概貌的基础上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诗学模式的梳理以及对当代现实文论、文化现象、创作实践的归纳,从中揭示文化诗学模式自古到今的动态演进历程,并在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差异比较中,论证中国文化诗学的“本土性”根源。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通过对80年代以来学界对文化诗学的思考,归纳出它由萌发到兴起再到兴盛的过程,阐明其兴盛的原因。并进一步归纳出中国文化诗学的特征内涵及其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当代文化诗学批评的成就得失。第二章文化诗学生成...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文化诗学:新的命题,新的发展
一、文艺理论的突围:走向“审美”
二、文艺理论的再突围:走向“新理性”
三、文艺理论新的生长点:文化诗学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当代文化诗学的发展历程——由萌发、兴起走向兴盛
第二节 当代文化诗学研究兴盛之促因
第三节 当代文化诗学的特征内涵及其研究方法
第四节 当代文化诗学批评的成就与反思
第二章 文化诗学生成的历史之源
第一节 传统诗学的“知人论世”模式
第二节 传统诗学的“双向建构”模式
第三节 传统诗学的“以诗为诗”模式
第四节 传统文化诗学模式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差异比较
第三章 文化诗学生成的现实之源
第一节 基于现实文论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本土创作实践发出了理论呼声
第三节 文化现象的方兴未艾提供了学理依据
结语 文化诗学:新的空间,新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诗学的实践之路——以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为视域[J]. 李圣传,李柳莹.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文化诗学之道[J]. 沈金耀.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3]试论文化诗学的存在意义与实践原则[J]. 孙媛.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J]. 李圣传.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文化诗学研究三十年述评[J]. 李圣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文化诗学的研究现状及其走向[J]. 李圣传. 宜宾学院学报. 2010(03)
[7]辩证互动:文化诗学的思维特色[J]. 刘庆璋.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5)
[8]在双向建构中激活传统——从文化诗学说开去[J].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4)
[9]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J]. 陶水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0]本与末——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关系的再思考[J]. 罗钢. 文史哲. 2009(01)
本文编号:2960488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文化诗学:新的命题,新的发展
一、文艺理论的突围:走向“审美”
二、文艺理论的再突围:走向“新理性”
三、文艺理论新的生长点:文化诗学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当代文化诗学的发展历程——由萌发、兴起走向兴盛
第二节 当代文化诗学研究兴盛之促因
第三节 当代文化诗学的特征内涵及其研究方法
第四节 当代文化诗学批评的成就与反思
第二章 文化诗学生成的历史之源
第一节 传统诗学的“知人论世”模式
第二节 传统诗学的“双向建构”模式
第三节 传统诗学的“以诗为诗”模式
第四节 传统文化诗学模式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差异比较
第三章 文化诗学生成的现实之源
第一节 基于现实文论的理论思考
第二节 本土创作实践发出了理论呼声
第三节 文化现象的方兴未艾提供了学理依据
结语 文化诗学:新的空间,新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诗学的实践之路——以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为视域[J]. 李圣传,李柳莹.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文化诗学之道[J]. 沈金耀.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3]试论文化诗学的存在意义与实践原则[J]. 孙媛.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4]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J]. 李圣传.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文化诗学研究三十年述评[J]. 李圣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6]文化诗学的研究现状及其走向[J]. 李圣传. 宜宾学院学报. 2010(03)
[7]辩证互动:文化诗学的思维特色[J]. 刘庆璋.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5)
[8]在双向建构中激活传统——从文化诗学说开去[J].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4)
[9]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J]. 陶水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0]本与末——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关系的再思考[J]. 罗钢. 文史哲. 2009(01)
本文编号:2960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6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