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七国之乱与汉初文学

发布时间:2021-01-12 17:56
  文帝时期,各地方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日益威胁着汉帝国的统一与天子的权威,宫廷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诸侯国问题,为汉统治者出谋划策,其中,晁错采取过于激进的削藩策,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前后,游于各诸侯国的士人,被夹击在汉室与诸侯国中间,处境十分尴尬,为了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他们以文谏的方式劝谏诸侯王勿反,促使这段时期讽谏文学大量出现。本文即主要以当时的政治背景为依托,对当时委婉曲折的诗赋讽谏意蕴和以论说为主的上书体讽谏意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域士人的思想与境遇进行考察,探究宫廷士人晁错宠辱交织的悲剧命运,吴国士人游于诸侯的多重人生,以及楚国士人达进穷退的处世情怀。同时,对七国之乱与汉初文学的转移进行分析,明确七国之乱使吴楚中心逐渐衰落,淮南文学中心尽心编写《淮南子》,梁苑文学中心进入了鼎盛时期,然而,在经过短暂的辉煌后,亦逐渐衰落,宫廷文学中心开始形成。以此期望对七国之乱与汉初文学的关系予以全面把握和系统梳理。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初政治现状与士人对政治的关注
    1.1 贾谊与定地制主张
    1.2 晁错与削藩策
第二章 七国之乱中文学作品的讽谏意蕴
    2.1 诗赋的曲折讽谏
        2.1.1 重视祖上基业的诗讽谏
        2.1.2 夸饰物质经济的赋讽谏
    2.2 “上书”的论说讽谏
        2.2.1 主旨的归一性
        2.2.2 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章 七国之乱中士人的思想与境遇
    3.1 宫廷士人宠辱交织的悲剧命运
    3.2 吴国士人客游诸侯的多样人生
    3.3 楚国士人达进穷退的处世情怀
第四章 七国之乱与西汉文学中心的转移
    4.1 吴楚文学中心逐步衰落
    4.2 淮南文学中心专心著书
    4.3 梁苑文学中心进入鼎盛期
    4.4 宫廷文学中心开始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汉韦氏家学诗义考[J]. 许结.  文学遗产. 2012(04)
[2]关于西汉梁孝王刘武历史地位的评析[J]. 王增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08)
[3]论散体大赋生成于汉景帝时期的梁国[J]. 王增文.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2)
[4]“上书”的文体特征与《文选》“上书”的劝谏模式——兼论上书体兴衰的政治土壤[J]. 李乃龙.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5]枚乘《七发》主题再探[J]. 束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3)
[6]梁园赋家行年新考[J]. 石观海,杨亚蕾.  齐鲁学刊. 2006(02)
[7]刘安及宾客著述考略[J]. 漆子扬.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01)
[8]汉初藩府士人的精神转型与赋家之心的初步形成[J]. 程世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司马相如《子虚赋》与《天子游猎赋》辨[J]. 鲁红平.  中国文学研究. 2003(01)
[10]韦孟韦玄成诗之雅颂余风与赋化倾向[J]. 张侃.  兰州大学学报. 2001(03)

博士论文
[1]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D]. 尧荣芝.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汉赋与汉代社会[D]. 龙坚毅.厦门大学 2007
[3]西汉分封制度研究[D]. 董平均.首都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汉代论说文研究[D]. 仝佳芳.辽宁大学 2012
[2]汉代“七”体研究[D]. 王宝红.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 王成胜.安徽师范大学 2010
[4]汉初梁苑文人群体研究[D]. 杨鸽君.郑州大学 2007
[5]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D]. 方向红.华中师范大学 2005
[6]晁错研究[D]. 叶秋菊.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73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73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