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4 17:50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赢得了历来文人雅士的追慕,关于其生平、作品、人格、思想等,前人也有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但综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在其文化形象方面,尤其是宋前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方面并无系统、专门的论著,本论文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宋前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进行阐释。第一部分简要叙述陶渊明的文化形象符号。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使陶渊明自幼就受到曾祖父陶侃积极进取精神和外祖孟嘉冲淡自然思想的双重影响,以儒道思想为主的多种思想同时在陶渊明身上聚集,最终影响其创作和仕隐选择,也最终逐渐形成其文学史上文化形象的定位。第二部分重点考察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本原。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比其真实形象和文化形象,来构筑诸多合力打造的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过程,因此,此部分通过物质考察、社会文化、作品考察三部分来尽力还原真实的陶渊明文化形象,与下文第三部分形成异同对比。第三部分重点论述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步步生成。此章从陶渊明当时代开始,一直到宋前,分两大部分(晋宋和隋唐两个时期)探析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步步生成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剖析,我们可以窥探陶渊明文化形象随着时代变化所发生的定位变化,也最终透视宋前陶渊明文化形...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陶渊明的文化形象符号
2.1 家族文化与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生成
2.2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型塑
3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本原考察
3.1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物质考察
3.2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文化考察
3.3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文学自塑
3.3.1 《五柳先生传》中文化形象考察
3.3.2 陶渊明其他作品中文化形象的传达
4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生成过程
4.1 晋宋时期他者视野中的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分析
4.2 隋唐时期他者视野中的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分析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隐逸诗人陶渊明之自我形象[J]. 何丽娟. 文学界(理论版). 2011(10)
[2]浅谈陶渊明的诗歌特点[J]. 罗春伟. 吉林教育. 2010(04)
[3]陶渊明之思想性格初探[J]. 刘锦璐.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Z1)
[4]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J]. 朱道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5]白诗中的陶渊明形象的阐释[J]. 童炎.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7)
[6]从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看其个性与心态[J]. 林小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1)
[7]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J]. 张永蕾.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4)
[8]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J]. 沈有珠.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9]高丽文人笔下的陶渊明形象[J]. 崔雄权.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J]. 黄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东晋文学研究[D]. 霍贵高.河北大学 2010
[2]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D]. 田晋芳.复旦大学 2010
[3]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D]. 李红梅.延边大学 2009
[4]苏轼“和陶诗”研究[D]. 金甫暻.复旦大学 2008
[5]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D]. 张荣东.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 吕菊.复旦大学 2007
[7]中古隐逸诗研究[D]. 许晓晴.复旦大学 2005
[8]陶渊明研究史论略[D]. 王明辉.河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D]. 赵戎.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7265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陶渊明的文化形象符号
2.1 家族文化与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生成
2.2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型塑
3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本原考察
3.1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物质考察
3.2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文化考察
3.3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文学自塑
3.3.1 《五柳先生传》中文化形象考察
3.3.2 陶渊明其他作品中文化形象的传达
4 陶渊明文化形象的生成过程
4.1 晋宋时期他者视野中的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分析
4.2 隋唐时期他者视野中的陶渊明文化形象生成分析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隐逸诗人陶渊明之自我形象[J]. 何丽娟. 文学界(理论版). 2011(10)
[2]浅谈陶渊明的诗歌特点[J]. 罗春伟. 吉林教育. 2010(04)
[3]陶渊明之思想性格初探[J]. 刘锦璐.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Z1)
[4]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J]. 朱道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5]白诗中的陶渊明形象的阐释[J]. 童炎.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7)
[6]从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看其个性与心态[J]. 林小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11)
[7]隐士·隐逸诗人·经典诗人——陶渊明形象经典化解读[J]. 张永蕾.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4)
[8]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J]. 沈有珠.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9]高丽文人笔下的陶渊明形象[J]. 崔雄权.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J]. 黄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东晋文学研究[D]. 霍贵高.河北大学 2010
[2]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D]. 田晋芳.复旦大学 2010
[3]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D]. 李红梅.延边大学 2009
[4]苏轼“和陶诗”研究[D]. 金甫暻.复旦大学 2008
[5]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D]. 张荣东.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 吕菊.复旦大学 2007
[7]中古隐逸诗研究[D]. 许晓晴.复旦大学 2005
[8]陶渊明研究史论略[D]. 王明辉.河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试论苏轼诗中的“陶渊明”情结[D]. 赵戎.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7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7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