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社及其《台湾文艺丛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2 09:14
台湾文社是1918年台湾传统知识分子“恐斯文之将丧”之时,为“作砥柱于中流”而创设的以“鼓吹文明、研究文章诗词、互通学者声气”为宗旨,具有现代社团组织结构特点的文学团体。它是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当诗歌蓬勃发展却日益缺乏内涵之时,传统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文”的形式来完成诗歌不能完成的历史使命的呼吁下诞生的。它靠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聚集全台精英知识分子,成功地将台中的知识分子群体范围拓展至全台,成为台湾文艺届的领头雁。它充分利用先进的印刷技术手段,创办机关刊物《台湾文艺丛志》,开辟了稳定的文学场域,既是全台知识分子文章交流的场所,亦为刊登大小诗社佳作的园地,修补并纠正了文坛诗文一度不平衡的状态,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史料。台湾文社以《台湾文艺丛志》为中心,汲取“五四”文思,传承中华文化,译介西方文明,反思东方传统,始终坚持一种相对自由开通的文化立场,追求东西文明的融会贯通,以此对抗强势的日文压制和殖民现代性的入侵。台湾文社与时俱进,旧中有新,保守中有进步,是一个自觉的文学启蒙团体,它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个知识分子共同体的诞生。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中文文摘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一、以台湾文社和《台湾文艺丛志》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
二、其他相关著述
三、栎社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目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论述结构
第一章 台湾文社的创立
第一节 汉文化存亡断续的时代
一、西风东渐对汉学的冲击
二、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政策及对汉学和汉语的打压
三、日本殖民当局对士绅文人的拉拢及诗社兴盛、文社稀缺的现象
第二节 台湾文社正式成立
第三节 台湾文社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
一、组织结构
二、财务结算
第四节 台湾文社的活动状况
一、召开理事会议
二、征文征诗
三、支部活动和社团往来
四、接待大陆文人团体
五、其他社会活动
第五节 台湾文社人物榜
一、人物综合统计
二、人物综合分析
第二章 《台湾文艺丛志》的刊发
第一节 《台湾文艺丛志》的创刊和运作
一、创刊
二、出刊异常情况
三、改版及版面沿革
四、栏目设置:兼容并蓄、雅俗共赏
第二节 台湾文社解散和《台湾文艺丛志》停刊原因探析
一、文社经费不足
二、"治警事件"的冲击
三、新旧文学论争日益激烈
第三章 汲取与传承
第一节 汲取"五四"文思
一、论说类
二、小说类
三、游戏文章和随笔类
第二节 两岸文人交流
第三节 传承中华文化
第四节 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学
一、知识精英文化
二、现代通俗文学
三、通俗文学创作影响
四、折中与调和
第四章 译介与反思
第一节 引介异质文明
一、关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演变、政治改革和经济变革
二、关于西方哲学
三、关于西方科学
第二节 翻译语言、风格评析
一、源语言为英语
二、源语言为日语或其他语种
第三节 译作议题解析
第四节 译者主体性的隐藏与凸现
第五章 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林子瑾(1878-1954)
一、生平简略
二、同栎社和台湾文社的渊源
三、创办樗社和组织中嘉南联和吟会
四、诗文成就
五、理想与抱负
六、被栎社退社风波
第二节 蔡氏昆仲《丛志》显名
一、蔡子昭(1888-1936)
二、蔡梓舟(1895-?)
第六章 文社·刊物·知识分子共同体
第一节 台湾传统知识分子结社
第二节 转型时代的传统知识分子
第三节 台湾文社:知识分子共同体的形成
一、价值共识
二、团体领袖:栎社诗人群体
三、身份归属和交往网络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台湾文社大事(历年活动)一览表(1918-1925)
附录二 台湾文社人物传略
附录三 《台湾文艺丛志》目录明细表(按栏目分)(1919-1924)
附录四 台湾文社征文一览表
附录五 台湾文社征诗证词一览表
附录六 其他诗社活动情况表
附录七 台湾文社和崇文社同期征文列表(1918-1925)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政学者的宪政诉求——略论《太平洋》派学人的宪政思想(1917—1925年)[J]. 邓丽兰,王红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2]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J]. 罗志田. 历史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台湾诗钟研究[D]. 黄乃江.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2968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中文文摘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一、以台湾文社和《台湾文艺丛志》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
二、其他相关著述
三、栎社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目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论述结构
第一章 台湾文社的创立
第一节 汉文化存亡断续的时代
一、西风东渐对汉学的冲击
二、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政策及对汉学和汉语的打压
三、日本殖民当局对士绅文人的拉拢及诗社兴盛、文社稀缺的现象
第二节 台湾文社正式成立
第三节 台湾文社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
一、组织结构
二、财务结算
第四节 台湾文社的活动状况
一、召开理事会议
二、征文征诗
三、支部活动和社团往来
四、接待大陆文人团体
五、其他社会活动
第五节 台湾文社人物榜
一、人物综合统计
二、人物综合分析
第二章 《台湾文艺丛志》的刊发
第一节 《台湾文艺丛志》的创刊和运作
一、创刊
二、出刊异常情况
三、改版及版面沿革
四、栏目设置:兼容并蓄、雅俗共赏
第二节 台湾文社解散和《台湾文艺丛志》停刊原因探析
一、文社经费不足
二、"治警事件"的冲击
三、新旧文学论争日益激烈
第三章 汲取与传承
第一节 汲取"五四"文思
一、论说类
二、小说类
三、游戏文章和随笔类
第二节 两岸文人交流
第三节 传承中华文化
第四节 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学
一、知识精英文化
二、现代通俗文学
三、通俗文学创作影响
四、折中与调和
第四章 译介与反思
第一节 引介异质文明
一、关于西方国家的历史演变、政治改革和经济变革
二、关于西方哲学
三、关于西方科学
第二节 翻译语言、风格评析
一、源语言为英语
二、源语言为日语或其他语种
第三节 译作议题解析
第四节 译者主体性的隐藏与凸现
第五章 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林子瑾(1878-1954)
一、生平简略
二、同栎社和台湾文社的渊源
三、创办樗社和组织中嘉南联和吟会
四、诗文成就
五、理想与抱负
六、被栎社退社风波
第二节 蔡氏昆仲《丛志》显名
一、蔡子昭(1888-1936)
二、蔡梓舟(1895-?)
第六章 文社·刊物·知识分子共同体
第一节 台湾传统知识分子结社
第二节 转型时代的传统知识分子
第三节 台湾文社:知识分子共同体的形成
一、价值共识
二、团体领袖:栎社诗人群体
三、身份归属和交往网络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台湾文社大事(历年活动)一览表(1918-1925)
附录二 台湾文社人物传略
附录三 《台湾文艺丛志》目录明细表(按栏目分)(1919-1924)
附录四 台湾文社征文一览表
附录五 台湾文社征诗证词一览表
附录六 其他诗社活动情况表
附录七 台湾文社和崇文社同期征文列表(1918-1925)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政学者的宪政诉求——略论《太平洋》派学人的宪政思想(1917—1925年)[J]. 邓丽兰,王红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2]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J]. 罗志田. 历史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台湾诗钟研究[D]. 黄乃江.福建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2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9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