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文学场一瞥
发布时间:2021-01-26 04:04
1985年在80年代文学,甚至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从8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已经意识到1985年的重要性,他们发现很多重要的文学事件和文学作品都发生在这一年。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地阐释。因此,论文的目的和价值就在于,通过详细地描述1985年文学场转型从而指出1985年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意义,并对80年代新启蒙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反思。1985年文学场转型的文学史意义是,“文革”结束后,延安文学传统从企图恢复到最终失效,新启蒙主义从开始建构到取得话语霸权,与此相关的文学制度、文学观念、评价标准、文学史观等都发生了变化。由于1985年文学场相当复杂,所以论文选择其中六个具有文学史症候意义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它们就是正文的六个章节。第一章以王蒙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发现王蒙的小说具有一种“悖论”的话语特征,而这种“悖论”产生的原因是王蒙纠结于情感记忆与理性反思、官员(党员)与知识分子两种不同文化身份、处在延安文学传统和新启蒙主义的夹缝中。于是,他不得不使用晦涩的文风和小说文体实验的方式来表达他那些具有异端色彩的历史反思。《活动变人形》是王蒙的...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价值
(二) 研究现状
(三) 有关论文写作的一些说明
1. 关于“一瞥”
2. 文学史价值
3. 研究方法
4. 1985年文学场
5. 论文体例
第一章 历史的反思——王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与《活动变人形》
(一) 变化中的“新时期文学场”
(二) 王蒙小说的话语特征
1. “辩证”(“悖论”)——情感记忆与历史反思的纠结
2. 形式探索与语言爆炸
(三) 反思时代的另类反思——简析《活动变人形》
第二章 审美范式的嬗变——市井小说的崛起与汪曾祺
(一) 市井小说简述
1. 空间和范式的嬗变:乡土、市井与城市
2. 新时期市井小说的特征: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1) 评价标准的矛盾
(2) 市井小说的内容:风俗画
(3) 喜剧风格
(4) 地域性与方言
(5) 叙事与文体
(二) 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细读《受戒》与《异秉》
1. 话里话外的梦——论《受戒》“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1) “梦”与记忆中的汪曾祺
(2) “梦”与80年代的汪曾祺
(3) “梦”与汪曾祺的写作
2. 文学史视域中的三次重要重写
(1) 《复仇》的重写:现代主义与中国式抒情
(2) 从《僧与庙》到《受戒》: “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3) 《异秉》的重写:短篇小说文体的新探索
第三章 话语权力的争夺——作为文学运动的寻根文学与《棋王》
(一) 寻根文学的策略和文学史意义
1. 寻根文学的运作策略
(1) “杭州会议”——参与者的身份与目的
(2) 寻根宣言与论争——通过论争吸引注意
(3) 作家作品的罗列——能指膨胀修辞策略
2.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1) 作为文学运动的价值
(2) 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嬗变
(二) 介于“知青”与“寻根”之间的《棋王》
1. 阿城的困惑
2. 被塑造的《棋王》
第四章 现代主义的建构——以三次有关“现代派”的论争为例
(一) 有关“伪现代派”的论争——“误读”与“客观主义”倾向
1. 对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的细读
(1) 被忽略的绪论
(2) 外延的背后——评价标准的错位
(3) 评价标准的错位——文坛的分化
(4) 福柯理论的引用——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2. 反思“矫情”——80年代文学批评的转型
(二) “风筝通信”与关于《现代化与现代派》的论争——“剥离”的话语策略
1. 李陀的反批评
(1) 对于“剥离”策略的辩解
(2) 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话语策略
2. 对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的细读
(三) 茅盾与袁可嘉——两种现代派话语
1. 起始时间的推后——茅盾对“五四”文学话语的修正
2. 结束时间的推后——袁可嘉分期的当下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失效——以张洁《沉重的翅膀》为例
(一) “《十月》版”的诞生
(二) 第一版的修改
(三) 修订版的获奖
(四) 反思“改革文学”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想象——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
1. 80年代文学场中的现代文学学科
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生产
3. 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三人谈”
(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细读及反思
1. “悖论”式的话语特征
2. “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模式
(1) 两个坐标轴(基本矛盾)
(2) 反思“世界文学”
(3) 反思“现代化”
(4) 发展轨迹和文学史分期
(5) 反思“二元对立”
(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潜力(可能性)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繁华落尽见真醇——读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J]. 程光炜. 当代文坛. 2012(02)
[2]论张洁文学创作的现代转型——以《沉重的翅膀》和《无字》为例[J]. 任美衡. 中国文学研究. 2011(01)
[3]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J]. 杨晓帆. 南方文坛. 2010(06)
[4]从“新启蒙”到“后革命”──重思“9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 张春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03)
[5]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形态简论——以袁可嘉的译介为例[J]. 李建立. 当代文坛. 2010(01)
[6]《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兼及对“改革文学”的反思[J]. 杨庆祥. 南方文坛. 2008(05)
[7]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贺桂梅. 当代作家评论. 2008(04)
[8]再造“新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调整及影响[J]. 黄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9]漫谈文学史理论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创新丛书》导言[J]. 陈思和. 文艺争鸣. 2007(09)
[10]现代中国“生活样式”的浮世绘——师陀小说叙论[J]. 解志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本文编号:3000439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价值
(二) 研究现状
(三) 有关论文写作的一些说明
1. 关于“一瞥”
2. 文学史价值
3. 研究方法
4. 1985年文学场
5. 论文体例
第一章 历史的反思——王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与《活动变人形》
(一) 变化中的“新时期文学场”
(二) 王蒙小说的话语特征
1. “辩证”(“悖论”)——情感记忆与历史反思的纠结
2. 形式探索与语言爆炸
(三) 反思时代的另类反思——简析《活动变人形》
第二章 审美范式的嬗变——市井小说的崛起与汪曾祺
(一) 市井小说简述
1. 空间和范式的嬗变:乡土、市井与城市
2. 新时期市井小说的特征: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1) 评价标准的矛盾
(2) 市井小说的内容:风俗画
(3) 喜剧风格
(4) 地域性与方言
(5) 叙事与文体
(二) 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细读《受戒》与《异秉》
1. 话里话外的梦——论《受戒》“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1) “梦”与记忆中的汪曾祺
(2) “梦”与80年代的汪曾祺
(3) “梦”与汪曾祺的写作
2. 文学史视域中的三次重要重写
(1) 《复仇》的重写:现代主义与中国式抒情
(2) 从《僧与庙》到《受戒》: “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3) 《异秉》的重写:短篇小说文体的新探索
第三章 话语权力的争夺——作为文学运动的寻根文学与《棋王》
(一) 寻根文学的策略和文学史意义
1. 寻根文学的运作策略
(1) “杭州会议”——参与者的身份与目的
(2) 寻根宣言与论争——通过论争吸引注意
(3) 作家作品的罗列——能指膨胀修辞策略
2.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1) 作为文学运动的价值
(2) 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嬗变
(二) 介于“知青”与“寻根”之间的《棋王》
1. 阿城的困惑
2. 被塑造的《棋王》
第四章 现代主义的建构——以三次有关“现代派”的论争为例
(一) 有关“伪现代派”的论争——“误读”与“客观主义”倾向
1. 对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的细读
(1) 被忽略的绪论
(2) 外延的背后——评价标准的错位
(3) 评价标准的错位——文坛的分化
(4) 福柯理论的引用——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2. 反思“矫情”——80年代文学批评的转型
(二) “风筝通信”与关于《现代化与现代派》的论争——“剥离”的话语策略
1. 李陀的反批评
(1) 对于“剥离”策略的辩解
(2) 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话语策略
2. 对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的细读
(三) 茅盾与袁可嘉——两种现代派话语
1. 起始时间的推后——茅盾对“五四”文学话语的修正
2. 结束时间的推后——袁可嘉分期的当下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失效——以张洁《沉重的翅膀》为例
(一) “《十月》版”的诞生
(二) 第一版的修改
(三) 修订版的获奖
(四) 反思“改革文学”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想象——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
1. 80年代文学场中的现代文学学科
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生产
3. 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三人谈”
(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细读及反思
1. “悖论”式的话语特征
2. “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模式
(1) 两个坐标轴(基本矛盾)
(2) 反思“世界文学”
(3) 反思“现代化”
(4) 发展轨迹和文学史分期
(5) 反思“二元对立”
(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潜力(可能性)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繁华落尽见真醇——读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J]. 程光炜. 当代文坛. 2012(02)
[2]论张洁文学创作的现代转型——以《沉重的翅膀》和《无字》为例[J]. 任美衡. 中国文学研究. 2011(01)
[3]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J]. 杨晓帆. 南方文坛. 2010(06)
[4]从“新启蒙”到“后革命”──重思“9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 张春田. 现代中文学刊. 2010(03)
[5]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形态简论——以袁可嘉的译介为例[J]. 李建立. 当代文坛. 2010(01)
[6]《新星》与“体制内”改革叙事——兼及对“改革文学”的反思[J]. 杨庆祥. 南方文坛. 2008(05)
[7]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贺桂梅. 当代作家评论. 2008(04)
[8]再造“新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调整及影响[J]. 黄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9]漫谈文学史理论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创新丛书》导言[J]. 陈思和. 文艺争鸣. 2007(09)
[10]现代中国“生活样式”的浮世绘——师陀小说叙论[J]. 解志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本文编号:3000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0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