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4 06:17
  “新批评”从20世纪20年代末传入中国,一度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在中国现代批评史上占重要一章。但这一西方外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被中国化。本文将“新批评”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语境下进行考察,深入分析“新批评”中国化的内在动因,系统梳理“新批评”中国化的学术路径,以见出在历史的视角下“新批评”中国化的丰富性与立体感。同时,以“新批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为关切点,描述中国文论在接受“新批评”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揭示“新批评”的中国化给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范式重建带来的意义与价值。第一章考察“新批评”中国化的创生动因。“新批评”得以实现中国化的内在动因在于“新批评”文论范畴与中国古典文论范畴的同质性。其中包括文本观的相合,语义观的相似、修辞观的相近,批评方法的相通。第二章考察“新批评”中国化的传播路径。“新批评”在中国的“理论旅行”通过三种路径实现:一是“新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主要是梳理瑞恰慈与燕卜荪在中国直接思想传承过程;二是“新批评”在中国的译介,即在整理译介历史的基础上讨论翻译角度的“误译”;三是“新批评”在中国的研究,即在...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研究对象、现状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批评"中国化的创生动因
    第一节:文本观的相合
        一、"文学本体论"与"文质论"
        二、"客观对应物"与"意象说"
    第二节:语义观的相似
        一、"含混"与"复意"
        二、"语境"与"语境"观
    第三节:修辞观的相近
        一、"隐喻"与"比兴"
        二、"张力"与"兴趣"
    第四节:批评方法的相通
        一、"细读法"与"六观说"
        二、"细读法"与"熟参"
        三、"细读法"与小说评点
第二章:"新批评"中国化的传播路径
    第一节:实践:"新批评"思想的直接性传承
        一、"理解"与"传播":瑞恰慈在中国的思想传播实践及影响
        二、"教学"与"创作":燕卜荪在中国的教学传播轨迹及影响
    第二节:译介:"新批评"理论的规模化翻译
        一、"历史"与"归纳":"新批评"译介史梳理
        二、"误译"与"语境":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规约
    第三节:研究:"新批评"观念的中国化解读
        一、"历史"与"归纳":"新批评"研究状况述评
        二、"过滤"与"语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第三章:"新批评"中国化的学术影响
    第一节:从语言载体到语言本体的语言自觉
        一、语言自觉:"西学东渐"背景下语言意识的觉醒
        二、本体建构:语言转向条件下文学本体的倡扬
        三、价值重建:后现代语境下的价值判断的重建
    第二节:从词句模仿到诗学重建的创作革新
        一、智性化·非个人化·荒原:新月派对"新批评"的引进与模仿
        二、本体论·现代化·戏剧化:九叶诗派对"新批评"的继承与扬弃
        三、语象·透视主义·心理倾向:朦胧诗派对"新批评"的参照与发展
    第三节:从观念教育到实践教学的方法转换
        一、观念化:中国大学文学教学之弊
        二、实践性:"新批评"教学方法的引进与接受
        三、中国化: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文学教学转换
第四章:"新批评"中国化的话语误读
    第一节:本体论与主体论
        一、"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本义
        二、"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误读
        三、"内部研究"与中国文论"向内转"
    第二节:批评标准与批评对象
        一、"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的本义
        二、"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的误读
        三、误读与中国文学批评文化语境的转换
    第三节:结构原则与修辞手法
        一、"反讽"的历史溯源
        二、"反讽"的"新批评"解读
        三、"反讽"的误读及中国化的意义扩张
    第四节:文本细读与感悟参与
        一、"文本细读"的本义
        二、"文本细读"的误读
        三、"文本细读"对当前文化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新批评"中国化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
        一、文学观念的现代阐释
        二、语义理论的现代解读
        三、修辞方法的现代更新
    第二节: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建构
        一、"新诗现代化"理论的构筑
        二、现代"解诗学"思想的重建
结语:后理论时代"新批评"在中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033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33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6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