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符号学视域下的不可靠叙述与文本意义标准问题
发布时间:2021-02-28 20:13
不可靠叙述的概念自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之时,就一直具备重要的理论意义,但该概念和相关的隐含作者概念,多有未厘清之处。本文以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的接受情况为例,在实例分析中探讨界定不可靠叙述现象的标准问题,该问题实际上涉及如何确立文本意义的标准。这些难点难以在既有的经典叙事学框架内解决,而如果采用哲学符号学的视域,引入哲学符号学理论体系中的意义世界理论,或许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迈出切实的一步。
【文章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32(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不可靠叙述的概念及其相关争议
二、界定不可靠叙述的困难根源:意义标准问题
三、意义世界理论对文本阐释空间进行合理限制
四、意义世界理论对作者设计不可靠叙述过程的解释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含作者”:中国的研究及对西方的影响[J]. 申丹. 国外文学. 2019(03)
[2]何为“不可靠叙述”?[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06(04)
本文编号:3056393
【文章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32(02)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不可靠叙述的概念及其相关争议
二、界定不可靠叙述的困难根源:意义标准问题
三、意义世界理论对文本阐释空间进行合理限制
四、意义世界理论对作者设计不可靠叙述过程的解释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含作者”:中国的研究及对西方的影响[J]. 申丹. 国外文学. 2019(03)
[2]何为“不可靠叙述”?[J].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2006(04)
本文编号:3056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5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