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整合与转化
发布时间:2021-03-13 23:30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学批评呈现繁荣景象,政治领导者将对“鲁迅文学批评”的整合贯融在文艺政策和政治话语中,鲁迅纪念中频繁出现的“民族魂”等关键词,可视为对“鲁迅文学批评”进行整合的结果;延安文人在1942年的杂文创作流中承继了“鲁迅文学批评”中的批判精神。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对“鲁迅文学批评”的转化已脱离了它在原来时代语境中的涵义,完全服务于政治领导者的政治功利性目的。鲁迅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立场的建构和强化为中共文艺政策的转化提供了开端和支撑。鲁迅杂文笔法在毛泽东《讲话》中受到限定与转化,可见杂文文体在解放区所经历的从繁荣到没落的演变是一种受权威话语言说所规训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为工农兵服务”引导下的关于文艺服从于政治的批评理论话语,是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政治权力话语。在整风话语的营构和对王实味的批判中,“鲁迅文学批评”被纳入符合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化体系。作品批评实践层面的转化,在作品批评模式和作品题材主题的转化上得到了体现。毛泽东对鲁迅杂文中的文学批评思想,存在着一种介于削弱和利用之间的复杂心理状态。“鲁迅文学批评”被动进入解放区并在毛泽东《讲...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论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思路
第一章 “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多维整合
第一节 政治话语场中的整合
第二节 鲁迅纪念热中的整合
第三节 杂文创作流中的整合
第二章 “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变奏转化
第一节 中共文艺政策的转化
第二节 批评理论话语的转化
第三节 作品批评实践的转化
第三章 评价“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整合与转化
第一节 意识形态规训下的评价
第二节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影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延安对“五四”新文艺的重审及其意义——以“民族形式”论争为中心[J]. 毕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9)
[2]“经”与“权”:《讲话》的辩证法与“幽灵政治学”[J]. 李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1)
[3]《讲话》与一种文艺“新传统”的生成[J]. 胡玉伟.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4)
[4]解放区“革命文艺”的实践塑形——“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文学资源研究之一[J]. 刘志华,周兴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5]延安文艺建构时期的鲁迅研究[J]. 何满仓,任海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6]解放区以政治标准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模式探析——以解放区小说批评为考察对象[J]. 刘刚圣,江震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7]“鲁迅”在延安[J]. 田刚.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8]《讲话》的边界和核心[J]. 袁盛勇. 文艺争鸣. 2012(05)
[9]毛泽东与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J]. 田刚. 文史哲. 2012(02)
[10]解放区鲁迅形象建构的双重矛盾[J]. 郭国昌,程乔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博士论文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942-1949)[D]. 周俊.山东大学 2009
[2]“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D]. 刘志华.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宿命的召唤[D]. 袁盛勇.复旦大学 2004
[4]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 赵卫东.浙江大学 2004
[5]危机与新生[D]. 文贵良.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解放区文学批评研究[D]. 刘刚圣.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鲁迅与延安文艺[D]. 冀卫霞.延安大学 2011
[3]延安时期鲁迅现象研究[D]. 任海峰.延安大学 2010
[4]从延安鲁艺文学活动看延安文人话语方式的变化[D]. 黄妍.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1096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论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思路
第一章 “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多维整合
第一节 政治话语场中的整合
第二节 鲁迅纪念热中的整合
第三节 杂文创作流中的整合
第二章 “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变奏转化
第一节 中共文艺政策的转化
第二节 批评理论话语的转化
第三节 作品批评实践的转化
第三章 评价“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整合与转化
第一节 意识形态规训下的评价
第二节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影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延安对“五四”新文艺的重审及其意义——以“民族形式”论争为中心[J]. 毕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9)
[2]“经”与“权”:《讲话》的辩证法与“幽灵政治学”[J]. 李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1)
[3]《讲话》与一种文艺“新传统”的生成[J]. 胡玉伟.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4)
[4]解放区“革命文艺”的实践塑形——“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文学资源研究之一[J]. 刘志华,周兴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5]延安文艺建构时期的鲁迅研究[J]. 何满仓,任海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6]解放区以政治标准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模式探析——以解放区小说批评为考察对象[J]. 刘刚圣,江震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7]“鲁迅”在延安[J]. 田刚.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8]《讲话》的边界和核心[J]. 袁盛勇. 文艺争鸣. 2012(05)
[9]毛泽东与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J]. 田刚. 文史哲. 2012(02)
[10]解放区鲁迅形象建构的双重矛盾[J]. 郭国昌,程乔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博士论文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942-1949)[D]. 周俊.山东大学 2009
[2]“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D]. 刘志华.福建师范大学 2007
[3]宿命的召唤[D]. 袁盛勇.复旦大学 2004
[4]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 赵卫东.浙江大学 2004
[5]危机与新生[D]. 文贵良.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解放区文学批评研究[D]. 刘刚圣.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鲁迅与延安文艺[D]. 冀卫霞.延安大学 2011
[3]延安时期鲁迅现象研究[D]. 任海峰.延安大学 2010
[4]从延安鲁艺文学活动看延安文人话语方式的变化[D]. 黄妍.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1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8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