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07:56
叶嘉莹是当代著名的海外华人诗学家,其古典诗词论述颇丰并影响广泛,其《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更被盛誉为“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的集大成者”。本论文即以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的批评实践及所生发的诗学理论,旨在彰显叶嘉莹诗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主要针对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的出版状况及成书过程展开论述,旨在说明本文之研究状态和意义。第一章是对《王》一书上编的内容加以总结和分析,探讨叶嘉莹在其中运用的社会历史批评的作用。第二章主要针对叶嘉莹对王国维早期文学批评的探究与反思展开,论述其所提出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文论的观照的观点。第三章以叶嘉莹对《人间词话》的批评理论与实践为立足点,探讨其中的重要文学批评观点及理论。第四章在对其《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叶嘉莹诗学理论和批评特色以及对中国诗词研究与批评所作的贡献。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随叶嘉莹走近王国维
第一节、 王国维之性格论与时代论
第二节、 叶嘉莹对王国维死因之探讨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运用和作用
第二章 叶对王早期文学批评之探究与反思
第一节、 王国维早期文学批评概念分析
评论》之探讨"> 第二节、 叶嘉莹对《<红楼梦>评论》之探讨
第三节、 外来影响之于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叶谈《人间词话》批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境界说”的探讨与比较研究
第二节、 批评实践中归纳的重要理论
第三节、 中西词论之比较及今后所当开拓的途径
第四章 叶嘉莹批评特色与诗学贡献
第一节、 中西融合、多元化的批评方法
第二节、 感性与知性结合的“混沌之思”
第三节、 “中西融合”的新诗学批评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主义文论观照下的词学研究——叶嘉莹词学小议[J]. 黄立.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2)
[2]中国古典诗歌的“不隔”之域——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质的相关探讨[J]. 蒋永青.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月明一片露华凝——叶嘉莹诗词读解[J]. 靳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1)
[4]对叶嘉莹“境界说”批评之批评[J]. 张晓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5]论叶嘉莹“感发”说对《人间词话》“境界”说的接受[J]. 梁葆莉,苗贵松. 云南社会科学. 2006(06)
[6]叶嘉莹的诗词道路[J]. 尽心. 中华诗词. 2006(11)
[7]叶嘉莹先生年表[J]. 徐志啸.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8]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评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歌研究[J]. 汪艳菊.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9]叶嘉莹生命美学思想初探[J]. 吴晓枫,侯沿滨. 河北学刊. 2006(04)
[10]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读《叶嘉莹自选集》[J]. 丁国强. 博览群书. 2006(03)
本文编号:3081781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随叶嘉莹走近王国维
第一节、 王国维之性格论与时代论
第二节、 叶嘉莹对王国维死因之探讨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运用和作用
第二章 叶对王早期文学批评之探究与反思
第一节、 王国维早期文学批评概念分析
评论》之探讨"> 第二节、 叶嘉莹对《<红楼梦>评论》之探讨
第三节、 外来影响之于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叶谈《人间词话》批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境界说”的探讨与比较研究
第二节、 批评实践中归纳的重要理论
第三节、 中西词论之比较及今后所当开拓的途径
第四章 叶嘉莹批评特色与诗学贡献
第一节、 中西融合、多元化的批评方法
第二节、 感性与知性结合的“混沌之思”
第三节、 “中西融合”的新诗学批评体系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主义文论观照下的词学研究——叶嘉莹词学小议[J]. 黄立.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2)
[2]中国古典诗歌的“不隔”之域——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质的相关探讨[J]. 蒋永青.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月明一片露华凝——叶嘉莹诗词读解[J]. 靳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1)
[4]对叶嘉莹“境界说”批评之批评[J]. 张晓梅.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5]论叶嘉莹“感发”说对《人间词话》“境界”说的接受[J]. 梁葆莉,苗贵松. 云南社会科学. 2006(06)
[6]叶嘉莹的诗词道路[J]. 尽心. 中华诗词. 2006(11)
[7]叶嘉莹先生年表[J]. 徐志啸.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8]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评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歌研究[J]. 汪艳菊.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9]叶嘉莹生命美学思想初探[J]. 吴晓枫,侯沿滨. 河北学刊. 2006(04)
[10]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读《叶嘉莹自选集》[J]. 丁国强. 博览群书. 2006(03)
本文编号:3081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08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