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现象研究 ——以《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6 07:38
  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以来,各大文学期刊竞相推出“非虚构”专栏,被冠以“非虚构”之名的文学的作品在图书市场畅销,相关研究论文、专著也随即增多。“非虚构”一词通过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频繁地跃入读者眼帘。总之,在《人民文学》的推动之下,“非虚构”文学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然而,何为“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和价值是什么?至今依旧是理论界以及读者争论的话题。本文将“非虚构”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便从这些疑问入手,试图较为清晰的介绍“非虚构”文学,并重点论述这一文学现象在我国新世纪背景下产生的原因和价值。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范围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简述“非虚构”文学现象,介绍“非虚构”文学的内涵与发展。第三部分简要梳理2010年至2016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刊载的全部“非虚构”作品。并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这些“非虚构”作品的文学特征。第四部分探讨新世纪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从文学的四要素——外部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角度,对“非虚构”文学在出现的原...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范围
    1.4 研究意义
2“非虚构”文学概述
    2.1“非虚构”文学现象简述
    2.2“非虚构”文学的内涵
    2.3“非虚构”文学的发展
        2.3.1 源流——美国“非虚构小说”
        2.3.2“非虚构”文学在世界的发展
        2.3.3“非虚构”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3《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简介
    3.1 专栏作品介绍
    3.2 文本特征
        3.2.1 视角
        3.2.2 叙述者
        3.2.3 情节与人物形象
4“非虚构”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4.1 外部世界
        4.1.1 社会现实
        4.1.2 政府倡导
        4.1.3 媒体传播
    4.2 作者
        4.2.1 商业化写作
        4.2.2“非虚构”文学是作家探索现实主义的一条出路
    4.3 作品
        4.3.1 传统文学作品
        4.3.2 大众文学作品
        4.3.3 网络文学作品
    4.4 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
5“非虚构”文学的意义与不足
    5.1“非虚构”文学的意义
        5.1.1 文学意义
        5.1.2 社会意义
    5.2“非虚构”文学的不足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双区隔理论解读“非虚构小说”的文本特征——以阿来《瞻对》为例[J]. 陈文斌.  当代文坛. 2016(03)
[2]乡村致死之疾——论《生死十日谈》[J]. 叶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3]恐惧真实:中国当代文坛的集体症候——兼与王宏图先生商榷[J]. 姚新勇,刘汉波.  探索与争鸣. 2015(10)
[4]意识形态建构与乡村救赎——从《中国在梁庄》到《生死十日谈》[J]. 叶君.  郑州师范教育. 2015(05)
[5]别样的在场与书写——论近年女性非虚构文学写作[J]. 王晖.  文学评论. 2015(05)
[6]非虚构基本问题研究[J]. 黄慧.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9)
[7]大众文化影响的焦虑——“70后”作家创作的“通俗化”倾向探讨[J]. 翟文铖.  文学评论. 2015(04)
[8]逼近历史与挑战虚构:《瞻对》的价值与意义[J]. 谢文兴.  郑州师范教育. 2015(03)
[9]中国报告文学不是美国的“非虚构”写作[J]. 尹均生.  中华文化论坛. 2015(01)
[10]长篇非虚构文学的一种写作趋势[J]. 王春林.  文艺评论. 2015(01)

博士论文
[1]中国报告文学的历史进程与文体演变[D]. 胡柏一.吉林大学 2007
[2]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 王晖.苏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新世纪以来“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研究[D]. 卢甬月.安徽大学 2015
[2]当代文学视阈下的非虚构文学[D]. 邓晓雨.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D]. 徐慕旗.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论“非虚构写作”《梁庄》的作者主体性[D]. 刘亚美.广西师范学院 2013
[5]新新闻主义中国化发展研究[D]. 李璐.西南政法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21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21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6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