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杭嘉湖地区文学社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12:21
明清两代,文人聚合倾向十分明显,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基于具体地域空间的文学场景与文学经验的研究对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以及文人结社史都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目前对于明清诗文发展的研究仍多延续传统,重视宏观流派的勾勒与主流作家的个案解读,由此造成对基层文人群体的脉动缺乏细腻关照的现状。为此,笔者以清代杭嘉湖为时空背景,在爬梳资料搜寻二百六十余文人社团的基础上,对基层文人群体进行研究,希图探讨中国文学发展长河中文人写作过程与过程的异同,经验与经验的异同,价值与价值的异同,从而使得基层文学群体对文学发展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推助功用得以强调与凸显。由此也可以为文学现象的考察拓展视野与角度,为文学成果的评价寻绎尺度与坐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与可据资料以及研究设想,重提并厘定文学社群的概念。正文凡四章。第一章为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的出场状态。前两节以杭嘉湖的环境特征与人文传统为展开论述的角度,将基层文学社群所依附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所处的人文传统结合在一起,联系相应的社群活动作一交代。具体而言,对清代杭嘉湖环境特征的解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水”环境模塑文学社群特...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2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可据资料与研究思路
四、 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出场状态
第一节 杭嘉湖的环境特征
一、 杭嘉湖“水”环境模塑文学社群特色
二、 杭嘉湖经济繁荣带动文学社群发展
三、 杭嘉湖自然环境丰富文学社群创作
第二节 杭嘉湖的人文传统
一、 文人结社传统助力文学社群发展
二、 隐逸文化传统凸显文学社群特色
三、 书院讲学传统驱动文学社群集结
第三节 杭嘉湖的“熟人社会”
一、 姻娅关系是文学社群的重要纽带
二、 亲缘关系在文学社群中普遍存在
三、 师生关系是文学社群重要考察点
第二章 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与文学家族
第一节 家族——作为文学社群结构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 家族文脉传承光大为文学社群提供知识空间
第三节 女性作家突破传统限阈为结社提供富有特色的群体活动
第三章 杭嘉湖文学社群个案研究
第一节 剩水残山色尚朱,天昏地黑影微躯——李肇亨结社研究
一、 李肇亨发起及参与的文学社团
二、 李肇亨社群创作的经验意义
三、 《梦余集》所折射的文学创作精神
第二节 诗社幸见收,名场应见斥——査慎行结社研究
一、 査慎行、许汝霖等结“四老会”
二、 査慎行举“同宗五老会”
三、 査慎行怡老会诗写作特点
四、 査慎行对文人结社的态度
第三节 青鞵布袜从君看,脱却朝衫隐称无——西湖诗社研究
一、 西湖诗社的发起与组织
二、 西湖诗社兴起的必然与偶然
三、 西湖诗社成员的网络构成
四、 西湖诗社的雅集活动场所
五、 西湖诗社诗歌创作
第四节 我生幸作太平民,终岁惟将汗简亲——瓣香吟社研究
一、 瓣香吟社考
二、 瓣香吟社成员素描
三、 瓣香吟社的诗歌创作
四、 瓣香诗群及其诗作的价值与意义
第五节 志士值艰厄,报国惟一死——铁华吟社研究
一、 铁华吟社起迄时间与主要参与者
二、 铁华吟社的诗歌创作宗旨
三、 吴兆麟的“铁华”之唱
第六节 月夕暨花晨,倡予而和汝—陆奎勋结社研究
一、 陆奎勋结社及社群成员构成
二、 洛如吟会及其诗歌创作
三、 陆奎勋诗学思想
第四章 空间视域下文学社群举隅
第一节 一个小镇的文学社群
一、 可群吟社
二、 薇山社
三、 北湖滨结社
四、 梯云社
五、 揽胜诗社
六、 茗社
七、 怡社
八、 听琴之会
第二节 社群创作的心态呈现
一、 燕豫抒怀
二、 嘤鸣求友
三、 策略传名
四、 林泉隐逸
第三节 硖石文学社群文化传承
一、 清代东坡生日会的发起与盛行
二、 清代白阮生日会的发起与盛行
三、 清末硖石诗人群白阮、东坡生日会概貌
四、 名人生日会体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余论
附录 清代杭嘉湖文人结社考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承担课题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洛如诗会”考辨[J]. 朱则杰. 文学遗产. 2012(05)
[2]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J]. 梅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3]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J]. 李玉栓. 社会科学. 2012(03)
[4]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J]. 罗时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5]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J]. 罗时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1)
[6]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J]. 罗时进. 江海学刊. 2011(05)
[7]江南文化世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趋势[J]. 梅新林,陈玉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8]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J]. 罗时进. 文学遗产. 2011(03)
[9]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J]. 罗时进. 社会科学. 2011(05)
[10]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J]. 梅新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 王文荣.苏州大学 2009
[2]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D]. 路海洋.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红梨社研究[D]. 黄建林.苏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21422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2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可据资料与研究思路
四、 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出场状态
第一节 杭嘉湖的环境特征
一、 杭嘉湖“水”环境模塑文学社群特色
二、 杭嘉湖经济繁荣带动文学社群发展
三、 杭嘉湖自然环境丰富文学社群创作
第二节 杭嘉湖的人文传统
一、 文人结社传统助力文学社群发展
二、 隐逸文化传统凸显文学社群特色
三、 书院讲学传统驱动文学社群集结
第三节 杭嘉湖的“熟人社会”
一、 姻娅关系是文学社群的重要纽带
二、 亲缘关系在文学社群中普遍存在
三、 师生关系是文学社群重要考察点
第二章 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与文学家族
第一节 家族——作为文学社群结构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 家族文脉传承光大为文学社群提供知识空间
第三节 女性作家突破传统限阈为结社提供富有特色的群体活动
第三章 杭嘉湖文学社群个案研究
第一节 剩水残山色尚朱,天昏地黑影微躯——李肇亨结社研究
一、 李肇亨发起及参与的文学社团
二、 李肇亨社群创作的经验意义
三、 《梦余集》所折射的文学创作精神
第二节 诗社幸见收,名场应见斥——査慎行结社研究
一、 査慎行、许汝霖等结“四老会”
二、 査慎行举“同宗五老会”
三、 査慎行怡老会诗写作特点
四、 査慎行对文人结社的态度
第三节 青鞵布袜从君看,脱却朝衫隐称无——西湖诗社研究
一、 西湖诗社的发起与组织
二、 西湖诗社兴起的必然与偶然
三、 西湖诗社成员的网络构成
四、 西湖诗社的雅集活动场所
五、 西湖诗社诗歌创作
第四节 我生幸作太平民,终岁惟将汗简亲——瓣香吟社研究
一、 瓣香吟社考
二、 瓣香吟社成员素描
三、 瓣香吟社的诗歌创作
四、 瓣香诗群及其诗作的价值与意义
第五节 志士值艰厄,报国惟一死——铁华吟社研究
一、 铁华吟社起迄时间与主要参与者
二、 铁华吟社的诗歌创作宗旨
三、 吴兆麟的“铁华”之唱
第六节 月夕暨花晨,倡予而和汝—陆奎勋结社研究
一、 陆奎勋结社及社群成员构成
二、 洛如吟会及其诗歌创作
三、 陆奎勋诗学思想
第四章 空间视域下文学社群举隅
第一节 一个小镇的文学社群
一、 可群吟社
二、 薇山社
三、 北湖滨结社
四、 梯云社
五、 揽胜诗社
六、 茗社
七、 怡社
八、 听琴之会
第二节 社群创作的心态呈现
一、 燕豫抒怀
二、 嘤鸣求友
三、 策略传名
四、 林泉隐逸
第三节 硖石文学社群文化传承
一、 清代东坡生日会的发起与盛行
二、 清代白阮生日会的发起与盛行
三、 清末硖石诗人群白阮、东坡生日会概貌
四、 名人生日会体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余论
附录 清代杭嘉湖文人结社考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承担课题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洛如诗会”考辨[J]. 朱则杰. 文学遗产. 2012(05)
[2]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J]. 梅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4)
[3]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J]. 李玉栓. 社会科学. 2012(03)
[4]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J]. 罗时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5]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J]. 罗时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1)
[6]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J]. 罗时进. 江海学刊. 2011(05)
[7]江南文化世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趋势[J]. 梅新林,陈玉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8]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J]. 罗时进. 文学遗产. 2011(03)
[9]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J]. 罗时进. 社会科学. 2011(05)
[10]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J]. 梅新林.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 王文荣.苏州大学 2009
[2]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D]. 路海洋.苏州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红梨社研究[D]. 黄建林.苏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21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2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