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介入社会:蒲松龄创作转型的公共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2 00:00
公共领域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政治理论概念,其所由出的西方社会虽然与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差异,但其中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产生与西方公共领域完全等同的公共空间,但是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的实体形态,实质是最低限度的有限公共领域,即拟公共领域。蒲松龄作为深受儒家传统伦理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士人到乡村文人的身份转变中,其公共精神贯穿于创作始终,与西方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具有共通之处。本文以蒲松龄的公共精神为切入点,并以此为视角探究其创作转型。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家庭,文化身份,阶级属性,及其与农民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从公共性角度对蒲松龄的文言巨著《聊斋志异》进行了解读和探究。再次,对表征蒲松龄创作转型之作《聊斋俚曲》予以阐析,并将改编自《聊斋志异》的部分作品与前作进行比较分析,详细剖析二者之间的异同,进而探究其创作转型发生的原因及意义。然后,对《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两部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最后,通过对蒲松龄晚年的实用类著作《聊斋杂著》的论述,再次阐释其作品中蕴含的公共精神。从《聊斋志异》这样一部抒发个人孤愤之情的文言作...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蒲松龄——从传统士人到乡村文人
第一节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家庭
第二节 蒲松龄的文化身份——传统士人与乡村文人的典型代表
第三节 蒲松龄的阶级属性
第四节 蒲松龄与农民的关系
第二章 《聊斋志异》——失意文人的孤愤之作
第一节 《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公共性
一、民间社会与公共领域
二、《聊斋志异》的民间故事
三、《聊斋志异》的民间典故
四、《聊斋志异》的鬼神文化
第三节 科举制度所起的核心作用
一、“知识一权力”的转换
二、乡间知识分子的内在矛盾心理和外在尴尬处境
第三章 《聊斋俚曲》——创作转型之作
第一节 《聊斋俚曲》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 《聊斋俚曲》的公共性
第三节 取材于《聊斋志异》的俚曲
一、《仇大娘》与《翻魇殃》
二、《张鸿渐》与《富贵神仙》《磨难曲》
第四章 从《聊斋志异》到《聊斋俚曲》——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与政治高度的下移
第二节 语言——文言雅致与俚语风味
第三节 题材选取——“言情”与“教化”
第四节 人物形象上的侧重
一、文士形象的意气与庸俗
二、女性形象的雅情与贤悍
第五章 《聊斋杂著》——蒲松龄的实用类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年创作的转型与文化视角的下移——浅析蒲松龄聊斋俚曲的改写背景[J]. 刘富伟. 蒲松龄研究. 2016(03)
[2]基层士人与文化传承体系——以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为例[J]. 张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3]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J]. 邵培仁,展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4]信仰民俗视野下的文学创作——以《聊斋志异》为例[J]. 崔磊. 蒲松龄研究. 2011(02)
[5]《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J]. 袁世硕. 蒲松龄研究. 2010(03)
[6]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 车振华. 蒲松龄研究. 2008(02)
[7]隐匿赋权与自觉内生的博弈——明清时期士绅教化权力来源探析[J]. 董柏林,王常泰. 大学教育科学. 2008(02)
[8]从《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看蒲松龄的创作补偿心态[J]. 侯学智. 齐鲁学刊. 2006(04)
[9]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性[J]. 詹世友. 社会科学. 2005(07)
[10]论《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兼议“孤愤说”[J]. 杨玉军. 蒲松龄研究. 2002(03)
博士论文
[1]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D]. 胡海义.暨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D]. 李建.青海师范大学 2015
[2]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 郑菡.曲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32203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蒲松龄——从传统士人到乡村文人
第一节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家庭
第二节 蒲松龄的文化身份——传统士人与乡村文人的典型代表
第三节 蒲松龄的阶级属性
第四节 蒲松龄与农民的关系
第二章 《聊斋志异》——失意文人的孤愤之作
第一节 《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公共性
一、民间社会与公共领域
二、《聊斋志异》的民间故事
三、《聊斋志异》的民间典故
四、《聊斋志异》的鬼神文化
第三节 科举制度所起的核心作用
一、“知识一权力”的转换
二、乡间知识分子的内在矛盾心理和外在尴尬处境
第三章 《聊斋俚曲》——创作转型之作
第一节 《聊斋俚曲》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 《聊斋俚曲》的公共性
第三节 取材于《聊斋志异》的俚曲
一、《仇大娘》与《翻魇殃》
二、《张鸿渐》与《富贵神仙》《磨难曲》
第四章 从《聊斋志异》到《聊斋俚曲》——理想到现实的回归
第一节 文化视角与政治高度的下移
第二节 语言——文言雅致与俚语风味
第三节 题材选取——“言情”与“教化”
第四节 人物形象上的侧重
一、文士形象的意气与庸俗
二、女性形象的雅情与贤悍
第五章 《聊斋杂著》——蒲松龄的实用类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年创作的转型与文化视角的下移——浅析蒲松龄聊斋俚曲的改写背景[J]. 刘富伟. 蒲松龄研究. 2016(03)
[2]基层士人与文化传承体系——以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为例[J]. 张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3]公共领域之中国神话:一项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本考察的分析[J]. 邵培仁,展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4]信仰民俗视野下的文学创作——以《聊斋志异》为例[J]. 崔磊. 蒲松龄研究. 2011(02)
[5]《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J]. 袁世硕. 蒲松龄研究. 2010(03)
[6]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 车振华. 蒲松龄研究. 2008(02)
[7]隐匿赋权与自觉内生的博弈——明清时期士绅教化权力来源探析[J]. 董柏林,王常泰. 大学教育科学. 2008(02)
[8]从《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看蒲松龄的创作补偿心态[J]. 侯学智. 齐鲁学刊. 2006(04)
[9]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性[J]. 詹世友. 社会科学. 2005(07)
[10]论《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兼议“孤愤说”[J]. 杨玉军. 蒲松龄研究. 2002(03)
博士论文
[1]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D]. 胡海义.暨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从《聊斋志异》看中国古代文人的“士不遇”[D]. 李建.青海师范大学 2015
[2]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 郑菡.曲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32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3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