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表现与意义: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13:53
著名的现代植物学家胡先骕,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方面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以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面目出现,成为学衡派的三大中坚人物之一。面对新文化派大力提倡的文学革命,胡先骕主张以古文学为根基,创造一种与古典文学联系更为密切的“新文学”。同时,他试图以一种守成的姿态矫正文化激进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的偏激,以免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作为学衡派中坚人物的胡先骕受到传统儒学教育和新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加之与新文化派诸人争夺话语权的意识,使得他自觉地走上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路径。胡先骕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言文的坚持、对文学性质的解读、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古典追求、对文学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和反对浪漫主义以及写实主义文学等方面。他的古典主义选择对正确理解科学概念、反思现代性以及继承和重构传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学界目前对胡先骕文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诗学思想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文学思潮的角度切入研究胡先骕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以期对胡先骕的文学思想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和补充作用。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本土思想传统:传统儒学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域外思想支援: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现实策略考量:文学革命的推动和话语权力的争夺
第二章 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表现
第一节 对文言文的坚持
第二节 对文学性质中古典因素的解读
第三节 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古典追求
第四节 对文学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
第五节 反对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文学
一、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反对
二、对写实主义文学的反对
第三章 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对科学概念的正确解读
一、胡适与胡先骕对科学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争论的影响和教训
第二节 对传统道德与文化的继承和重构
一、对传统伦理道德和文化的继承
二、对传统道德与文化的重构
第三节 对现代性的反思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忽视的晚清诗文拓荒者——论胡先骕之诗文评[J]. 付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2]学识·史识·胆识(其一):胡适与学衡派[J]. 王富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8)
[3]胡先骕文化保守主义溯源[J]. 黄国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4]《科学》中的“科学”及其人文关怀[J]. 张秀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5]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J]. 潘水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6]胡先骕佚文《蜀雅序》考释——兼论胡先骕词学观念的文化守成主义倾向[J]. 闵定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7]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古典主义”阐释[J]. 潘水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8]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话语权争夺[J]. 郭昭昭. 理论界. 2011(05)
[9]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白之争的逻辑构成及其意义[J]. 张宝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2)
[10]古典主义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 潘水萍.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2)
博士论文
[1]“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 刘黎红.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新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阐释与接受[D]. 李辉.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胡先骕文教思想简论[D]. 逄金龙.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少年意气总非非 几堪损益论为道[D]. 崔新梅.苏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6152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本土思想传统:传统儒学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域外思想支援: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现实策略考量:文学革命的推动和话语权力的争夺
第二章 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表现
第一节 对文言文的坚持
第二节 对文学性质中古典因素的解读
第三节 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古典追求
第四节 对文学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
第五节 反对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文学
一、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反对
二、对写实主义文学的反对
第三章 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对科学概念的正确解读
一、胡适与胡先骕对科学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争论的影响和教训
第二节 对传统道德与文化的继承和重构
一、对传统伦理道德和文化的继承
二、对传统道德与文化的重构
第三节 对现代性的反思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忽视的晚清诗文拓荒者——论胡先骕之诗文评[J]. 付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2]学识·史识·胆识(其一):胡适与学衡派[J]. 王富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8)
[3]胡先骕文化保守主义溯源[J]. 黄国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4]《科学》中的“科学”及其人文关怀[J]. 张秀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5]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J]. 潘水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6]胡先骕佚文《蜀雅序》考释——兼论胡先骕词学观念的文化守成主义倾向[J]. 闵定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7]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古典主义”阐释[J]. 潘水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8]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话语权争夺[J]. 郭昭昭. 理论界. 2011(05)
[9]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白之争的逻辑构成及其意义[J]. 张宝明.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2)
[10]古典主义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 潘水萍.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2)
博士论文
[1]“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 刘黎红.南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论新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阐释与接受[D]. 李辉.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胡先骕文教思想简论[D]. 逄金龙.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少年意气总非非 几堪损益论为道[D]. 崔新梅.苏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61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6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