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罗兰·巴特执著于语言却屡遭语言学界排斥 ,他对语言学的运用也被视为对语言学的曲解。但正是这种误读产生的新质 ,使符号学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巴特对现代语言学的“歪曲”和“改造”有四个方面 :1.重新确立语言学与符号学的关系 ;2 .为意义正名 ;3.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化 ;4 .语言学模式与文学要素的结合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罗兰·巴特 符号学 现代语言学
【分类号】:H0
【正文快照】: 二十世纪 ,现代语言学的长足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科学其它各个领域 ,出现了所谓从哲学领域到文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语言和文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是不折不扣的语言产物” ,而现代“对于许多‘诗学家’来说 ,语言学在掌握一般科学方法论方面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4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雷红;意象图式和隐喻的非命题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李雨峰;;版权制度的困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3期
7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8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朱秀元;索尔·贝娄小说的二项对立艺术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张宪荣,耿新颜;工业设计的符号学审视[J];包装工程;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3 朱丽英;互文符号翻译方法探析——兼评韦利《论语》英译本[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D];青岛大学;2003年
6 刘泉;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D];青岛大学;2003年
7 杨立青;先锋小说与“个人性”之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思聪;艺术语言辞里与辞面的不吻合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晓霞;;中韩现代语言学研究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2 辛宇杰;;浅评胡塞尔的语言现象学[J];才智;2011年18期
3 陈勇;薛静;;篇章表达平面实体层的符号学构成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刘艳方;;多模态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5 谭芳;刘永兵;;对话与习得——巴赫金的语言符号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J];外语研究;2011年03期
6 陈勇;;概念分析的理论特色——以“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研究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7 索绪尔;屠友祥;;新发现索绪尔手稿译文[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杨逢彬;蒋重母;;《论语》词语考释五则[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耿幼壮;;火焰与灰烬之思——德里达的“符号学”[J];文艺研究;2011年09期
10 熊青;;论结构主义两本语言学著作之异同——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谐音双关的符号学阐释[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易绵竹;;构筑通用语义码模式的符号学基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郭鸿;;对符号学的回顾和展望—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胡壮麟;;计算(机)符号学[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卢巧丹;;从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对等[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治江;;我国传统翻译标准的符号学探讨[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施国全;;能指,所指;语言模糊性——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看模糊语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卢德平;;论符号的本质特征——皮尔士研究札记[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王德春;世界上最大的一套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国落地[N];文汇报;2008年
3 于亭;现代语言学形态视野中的甲骨刻辞语法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叶琼琼;从语言中突围的学术思考[N];文艺报;2008年
5 记者 邹秉融;陕西省语言学学会陕南语言文化研究部正式成立[N];安康日报;2008年
6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开拓词汇研究须“高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杨锡彭;从符号学角度再谈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苏宝荣;谈谈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民族特征[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撰文 李奇瑞;婉曲轻柔九江话[N];九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4 彭艳;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春平;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符号学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漾;东巴文字图形符号的解析及对图形设计的启发[D];江南大学;2009年
4 吴静;论翻译中意义的流失[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旦增曲扎;从符号学角度论文学翻译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杨智慧;英汉语字形和字义象似性对比[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垠;从符号学视角探析文化中的无意识现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程子砚;从符号学视角论译文意境对原文意境的辩证再现[D];吉林大学;2007年
9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丹增顿珠;论二十世纪更顿群培大师之语言研究[D];西藏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