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08:0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在中国的渗入,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其中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主要以其对“文”的观念作为基础,吸取了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文体为纲以及以人为纲相结合的体例,贯之以西方的史的观念,通过探讨文体的溯源流变以及作家与作家间的纵线关系,从而达到对汉魏六朝文学的总体把握。他用小学的方法对“文”的内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了语言学的理论,得出“文”的本质与特征在于对偶、骈俪、藻韵三种。与此同时,他通过梳理前人区别文笔的标准的脉络,提出了“文可该笔,笔不该文”的创见,进一步深化了他对“文”的理解。在文体上研究上,刘师培首先从文体的语体、体裁、风格三个内涵的变化,形成对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的整体把握。其次,他受到西方社会学家斯宾塞耳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并且结合小学训诂之法,将文体之源追溯到宗教仪式,另外,他甚至将文体与地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突破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地理学,吸收了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通过“地理—文化—文体”的模式,强调了地理自然因素对文体的影响,这对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刘师培论“文”
    第一节 文的特征和本质研究
        一、文具有骈偶声律的特征
        二、文具有翰藻特征
    第二节 文笔论
        一、辨别文笔的原因
        二、文笔标准的发展轨迹
        三、刘师培区别文与笔的标准
        四、笔不该文,文可该笔
第二章 刘师培论文体
    第一节 考究文体源流
        一、总论文体之源
        二、颂体的流变
    第二节 汉魏六朝文体的变迁
        一、体式的变迁
        二、体貌的变迁
        三、体制的变迁
    第三节 文体的南北空间性
        一、刘师培对传统文学地理学的突破
        二、地理-文化-文体的研究模式
        三、赋体的南北不同
第三章 刘师培论作家
    第一节 作家文章与经书的关系
        一、作家文章与经书的共性
        二、蔡邕之文与经书
    第二节 汉魏六朝各家文章与诸子的关系
        一、汉魏六朝作家文章源于诸子的根据
        二、曹植、王粲与儒家、法家
    第三节 作家体性才略
        一、体性才略的含义及发展
        二、陆机、潘岳的体性才略与其文学创作
第四章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述评
    第一节 探讨汉魏之际的文学变迁
        一、肯定建安文学的转变地位
        二、分析汉、魏文学的优劣得失
        三、突出以气论文的独特性
    第二节 论述汉魏之际文学变迁的两个角度
        一、魏、晋作家风格的不同
        二、魏、晋文派的不同
    第三节 阐述宋齐梁陈时期的文学
        一、南朝文学兴盛原因的思考
        二、宫体诗
        三、谐隐之文
第五章 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影响及时代意义
    第一节 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影响
        一、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对鲁迅的影响
        二、重视材料的研究方法对王瑶及罗宗强的影响
    第二节 刘师培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时代意义
        一、解决“古典”与“现代”关系的困扰
        二、解决“本土”与“西方”关系的困扰
        三、解决“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困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刘师培的“六经皆文”说及其文章学史意义[J].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 2015(06)
[2]鲁迅的魏晋文学研究及与刘师培、陈寅恪相关研究之比较[J].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3]刘师培的文体学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刍议[J]. 柯镇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5(04)
[4]西学东渐背景下作为国学的“文学”——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中心的考察[J]. 余来明.  华中学术. 2015(01)
[5]概念、学科与方法:文学地理学略论[J]. 钟仕伦.  文学评论. 2014(04)
[6]略论刘师培的中古文学研究方法——从一个侧面看中国现代学术传统之现代意义[J]. 史钰.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4(04)
[7]魏晋六朝之学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资源性意义[J]. 徐国荣,梁创荣.  学术研究. 2013(12)
[8]“文学”观念转换与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学史书写[J]. 余来明.  文学遗产. 2013 (05)
[9]经子与文学研究——谈刘师培《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J]. 黎臻.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04)
[10]刘师培文学思想的文化语境[J]. 施秋香.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博士论文
[1]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D]. 毛新青.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71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71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