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基于公共阐释论的文学走向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06 08:26
  20世纪中期以来,"阐释"已经成为西方哲学、文学、历史学和法学及其他诸多学科的核心话题。"阐释"行为受人们的公共理性所影响。"阐释"的公共性赖以存在的文化场域或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性决定了"阐释"必须在历史语境下进行。因此,文学"阐释"的公共性也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对文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国文学进行阐释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文学体系必须对"世界性价值与个人意识"兼收并蓄,有了世界性价值,中国的文学才具有公共性并被世界认同。但是用西方的理论话语来研究中国本民族的文学阐释理论是没有前途的。"公共阐释"彰显了人类的共同理性和共同命运,为实现文学理论对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起到了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公共阐释论出发,以历史语境为前提,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本土化进行了分析和反思,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学现代性重构及走向。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2(0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公共阐释”的内涵及其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影响
二、基于公共阐释论的文学走向
    (一)公共阐释对文学本土经验的反思
    (二)基于公共阐释论的本土文学理论的建构
    (三)以历史语境为前提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阐释论纲[J]. 张江.  学术研究. 2017(06)
[2]走向反思型文学阐释学[J]. 肖明华.  文艺理论研究. 2009(04)
[3]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接受[J]. 高玉.  外国文学研究. 2008(04)
[4]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 高建平.  文艺研究. 1998(05)



本文编号:3171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71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