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9 15:11
邵雍作为“北宋五子”之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为理学在宋代的开辟与发展奠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其他四子相比,邵雍除了哲学与史学的建构外,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实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诗学观的影响和对理学重道轻文观念的偏见,诗论家对以邵雍《伊川击壤集》为代表的理学诗的文学成就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以说理为主的“康节体”赫然与苏黄王陈等宋诗诸大家相并列,充分地体现出其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这也是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邵雍诗歌进行的诗学化的身份确认,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理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化,诗歌总量冠居宋儒之首的邵雍作为理学诗创作的典型个案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看,对邵雍及其文学的研究尚未能彻底摆脱理学视野的观照,对于“康节体”多方面的文学化特质亦未能予以较为充分的揭示。实际上,邵雍诗歌是其哲学与文学交融渗透的集中表现,新儒学的思想体系是形成其诗歌风貌最为重要的质素之一,但这并不妨碍邵雍的创作具有独立的文学史价值。本文拟从邵雍具体的诗歌文本和实际的文学面貌出发,立足文学本位...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邵雍的文学渊源
第一节 风雅传统的承继
第二节 平淡诗风的流衍
第三节 白话传统的接续
第二章 邵雍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理密语俗的诗歌别态
第二节 平淡真乐的诗歌境界
第三节 邵雍的其他文学创作
第三章 邵雍的文学影响
第一节 邵雍文学在有宋一代的影响
第二节 邵雍文学在元、明以来的影响
第四章 邵雍诗歌的域外流传与接受
第一节 《击壤集》在朝鲜时代书目中的著录
第二节 日本藏《击壤集》概观
第三节 邵雍诗歌对朝鲜时代诗坛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学趣味与风月情怀——论邵雍的“邵康节体”诗及其诗史地位[J]. 阮堂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2]邵雍和白居易——兼论北宋中后期洛阳诗人群对白居易的接受[J]. 赵艳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3]论陆游田园诗的“太平”书写[J]. 刘蔚. 东岳论丛. 2012(10)
[4]论《宋文鉴》[J]. 巩本栋. 中国文化研究. 2012(01)
[5]论“邵康节体”[J]. 郭鹏. 文化与诗学. 2011(01)
[6]试析孙原湘与邵雍的渊源[J]. 程美华.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2)
[7]邵雍“真乐”的背景及定性[J]. 魏崇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J]. 张弦生.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06)
[9]论“邵康节体”诗歌特征及其对于宋代诗坛的意义[J]. 邓红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邵雍天人之学视野下的孔子[J]. 王新春. 文史哲. 2005(02)
博士论文
[1]邵雍交游研究[D]. 邵明华.山东大学 2009
[2]邵雍文学思想研究[D]. 魏崇周.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伊川击壤集》词汇研究[D]. 杨佳佳.广西师范大学 2011
[2]邵雍诗歌与洛阳地域文化[D]. 叶丽媛.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邵雍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教[D]. 李忠义.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邵雍诗歌创作及其理学美学思想[D]. 谢曼.暨南大学 2008
[5]邵雍诗歌研究[D]. 郑友征.兰州大学 2007
[6]诗学与理学:邵雍《击壤集》研究[D]. 程刚.安徽师范大学 2007
[7]邵雍的理学思想与诗歌创作[D]. 屈伟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邵雍诗歌研究[D]. 唐眉江.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77529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邵雍的文学渊源
第一节 风雅传统的承继
第二节 平淡诗风的流衍
第三节 白话传统的接续
第二章 邵雍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理密语俗的诗歌别态
第二节 平淡真乐的诗歌境界
第三节 邵雍的其他文学创作
第三章 邵雍的文学影响
第一节 邵雍文学在有宋一代的影响
第二节 邵雍文学在元、明以来的影响
第四章 邵雍诗歌的域外流传与接受
第一节 《击壤集》在朝鲜时代书目中的著录
第二节 日本藏《击壤集》概观
第三节 邵雍诗歌对朝鲜时代诗坛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学趣味与风月情怀——论邵雍的“邵康节体”诗及其诗史地位[J]. 阮堂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2]邵雍和白居易——兼论北宋中后期洛阳诗人群对白居易的接受[J]. 赵艳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3]论陆游田园诗的“太平”书写[J]. 刘蔚. 东岳论丛. 2012(10)
[4]论《宋文鉴》[J]. 巩本栋. 中国文化研究. 2012(01)
[5]论“邵康节体”[J]. 郭鹏. 文化与诗学. 2011(01)
[6]试析孙原湘与邵雍的渊源[J]. 程美华.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2)
[7]邵雍“真乐”的背景及定性[J]. 魏崇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J]. 张弦生.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06)
[9]论“邵康节体”诗歌特征及其对于宋代诗坛的意义[J]. 邓红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10]邵雍天人之学视野下的孔子[J]. 王新春. 文史哲. 2005(02)
博士论文
[1]邵雍交游研究[D]. 邵明华.山东大学 2009
[2]邵雍文学思想研究[D]. 魏崇周.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伊川击壤集》词汇研究[D]. 杨佳佳.广西师范大学 2011
[2]邵雍诗歌与洛阳地域文化[D]. 叶丽媛.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邵雍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教[D]. 李忠义.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邵雍诗歌创作及其理学美学思想[D]. 谢曼.暨南大学 2008
[5]邵雍诗歌研究[D]. 郑友征.兰州大学 2007
[6]诗学与理学:邵雍《击壤集》研究[D]. 程刚.安徽师范大学 2007
[7]邵雍的理学思想与诗歌创作[D]. 屈伟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邵雍诗歌研究[D]. 唐眉江.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77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17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