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笔下的德国人形象
发布时间:2021-06-08 19:32
抗战对我国有着特殊意义,抗战文学则是对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反映。从目前总体研究现状看,抗战文学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扩展。近几十年来,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强劲,特别是“西方的中国形象”成为国内外学界热议的话题。但比起“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的热闹,“中国的西方形象”研究则过于冷清。从方法论上说,两者具有相通之处。德国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国家,与我国有着渊源。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中德两国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德国人形象是值得关注的和思考的。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中国作家笔下的德国人形象也可观抗战时期的中国人形象,通过这种互照互映的关系,更加充分的认识到我们中国人自己。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在抗战文学和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中,以抗战时期(1937.7.7—1945.8.15)中国作家笔下的德国人形象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主要理论依据,分别从社会集体想象物、意识形态、乌托邦、审美性几大方面分析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笔下的德国人形象,以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作品为文本依据,并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形成这些形象的原因,以及对自我认识的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学审美性比较缺乏...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社会集体想象物下的德国人形象
2.1 社会集体想象物
2.2 社会集体想象物下的德国人形象
2.2.1 历史上的中德交流及德国人形象
2.2.2 “洋鬼子”套话
2.3 社会集体想象物下的自我认识
2.3.1 自我认识
2.3.2 “洋鬼子”套话的自我认识
3 意识形态下的德国人形象
3.1 意识形态
3.2 意识形态下的德国人形象
3.2.1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野蛮、残暴的法西斯形象
3.2.2 德国民众盲目、无知的帮凶形象
3.3 形成意识形态式德国人形象的原因
3.3.1 受爱国主义的感召,所塑造的敌人形象
3.3.2 响应抗战文艺政策,文艺为抗战服务
3.3.3 受社会集体想象物负面的影响
3.4 意识形态下的自我认识
4 乌托邦下的德国人形象
4.1 乌托邦
4.2 乌托邦下的德国人形象
4.2.1 善良友好的德国百姓形象,且他们也是受害者形象
4.2.2 值得崇敬的德国学者
4.2.3 反法西斯进步人士的美好光辉形象
4.3 形成乌托邦式德国人形象的原因
4.4 乌托邦形象下的自我认识
5 抗战文学审美性的缺失
5.1 政治功利性凸显
5.2 审美性缺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坛究竟座落在何处——论文协同人对“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J]. 段从学. 晋阳学刊. 2010(01)
[2]深化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之我见[J]. 靳明全. 文学评论. 2009(05)
[3]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二题[J]. 尹德翔. 求索. 2009(03)
[4]跨文化形象学: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三组问题[J].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5]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J]. 吴鸿志,蔡艳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6]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推进抗战文学研究[J]. 陈青生. 抗战文化研究. 2007(00)
[7]关于战争文艺中异国形象的思考[J]. 陈改玲. 粤海风. 2007(03)
[8]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 读《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有感[J]. 方维规. 博览群书. 2007(03)
[9]民族精神光耀千秋——论中国抗战文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推动[J]. 温朝霞.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10]关于形象学实践的几个问题[J]. 尹德翔. 文艺评论. 2005(06)
硕士论文
[1]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 杨晓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19064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社会集体想象物下的德国人形象
2.1 社会集体想象物
2.2 社会集体想象物下的德国人形象
2.2.1 历史上的中德交流及德国人形象
2.2.2 “洋鬼子”套话
2.3 社会集体想象物下的自我认识
2.3.1 自我认识
2.3.2 “洋鬼子”套话的自我认识
3 意识形态下的德国人形象
3.1 意识形态
3.2 意识形态下的德国人形象
3.2.1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野蛮、残暴的法西斯形象
3.2.2 德国民众盲目、无知的帮凶形象
3.3 形成意识形态式德国人形象的原因
3.3.1 受爱国主义的感召,所塑造的敌人形象
3.3.2 响应抗战文艺政策,文艺为抗战服务
3.3.3 受社会集体想象物负面的影响
3.4 意识形态下的自我认识
4 乌托邦下的德国人形象
4.1 乌托邦
4.2 乌托邦下的德国人形象
4.2.1 善良友好的德国百姓形象,且他们也是受害者形象
4.2.2 值得崇敬的德国学者
4.2.3 反法西斯进步人士的美好光辉形象
4.3 形成乌托邦式德国人形象的原因
4.4 乌托邦形象下的自我认识
5 抗战文学审美性的缺失
5.1 政治功利性凸显
5.2 审美性缺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坛究竟座落在何处——论文协同人对“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J]. 段从学. 晋阳学刊. 2010(01)
[2]深化国统区抗战文学研究之我见[J]. 靳明全. 文学评论. 2009(05)
[3]比较文学形象学本土化二题[J]. 尹德翔. 求索. 2009(03)
[4]跨文化形象学: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三组问题[J].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5]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J]. 吴鸿志,蔡艳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6]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推进抗战文学研究[J]. 陈青生. 抗战文化研究. 2007(00)
[7]关于战争文艺中异国形象的思考[J]. 陈改玲. 粤海风. 2007(03)
[8]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 读《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有感[J]. 方维规. 博览群书. 2007(03)
[9]民族精神光耀千秋——论中国抗战文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推动[J]. 温朝霞.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10]关于形象学实践的几个问题[J]. 尹德翔. 文艺评论. 2005(06)
硕士论文
[1]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 杨晓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19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1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