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哪吒形象流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06:34
  哪吒是中国古典小说文化长廊中特色鲜明的人物,更是中国民间信仰中家喻户晓的神明。哪吒形象并非来自本土,而是一个“舶来”形象。在历经多次发展转变后,哪吒逐渐从宗教形象向文学形象定型。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哪吒随着僧侣们对佛经典籍的积极宣传和翻译而逐渐为人所知。哪吒,原本写作那吒。佛教经典作品中出现的那罗鸠婆、那吒鸠跋罗、那吒俱伐罗、那吒天王、那拏天等,这些译名都是由梵文名音译而来,且音译名多达九种。在佛教经典中,哪吒常与毗沙门天王共同出现,两人关系有父子说、祖孙说两种。随着唐朝密宗的兴盛和毗沙门天王信仰的流行,李靖形象不断被世人神化,.并与毗沙门天王形象融合发展成为托塔李天王,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也顺理成章发展为李靖之子。哪吒的外貌形态更是独特,是凶恶的三头八臂之相,威猛有力;性格更是忿怒,嫉恶如仇。他是佛教忠诚的护法神,卫护佛法,降伏恶魔,安宁世人。到元代,哪吒形象开始走下神坛,走向俗文学作品中。从元杂剧到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哪吒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润色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可爱、骨秀清研、法力精勇的孩童神形象,成为俗文学作品中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哪吒形象的流变,是从佛教形象向道教... 

【文章来源】: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佛教经典中的哪吒形象
    1.1 哪吒的名字
    1.2 哪吒的身份
    1.3 哪吒忿怒、凶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1.4 哪吒的地位与职责
    1.5 哪吒的离奇故事
第二章 俗文学作品中的哪吒形象
    2.1 元明时期的哪吒形象
    2.2 《西游记》中的哪吒形象
    2.3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
    2.4 民俗资料中的哪吒形象
第三章 哪吒形象流变原因
    3.1 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
    3.2 经济发展与传播场景的变化
    3.3 传播者与受众的变化
    3.4 叙事文学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J]. 刘文刚.  宗教学研究. 2009(03)
[2]论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J]. 黄明光.  零陵学院学报. 2003(04)
[3]哪吒形象的演变[J]. 焦杰.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8(01)
[4]论中国叙事文学的演变轨迹[J]. 董乃斌.  文学遗产. 1987(05)

硕士论文
[1]《封神演义》中哪吒形象探析[D]. 韩美凤.内蒙古大学 2008
[2]元杂剧繁盛之历史成因[D]. 任会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17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17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e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