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里的文学表情 ——王树增战争小说的“非虚构”书写
发布时间:2022-02-12 19:50
“非虚构”文学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兴起以来,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在世界文坛上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非虚构”作品也获得相当一大部分读者的欢迎。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独特的社会语境之下,以及《人民文学》的大力倡导之下,“非虚构”文学才逐渐走进了国内主流文学的视野,“非虚构”作品也受到了国内批评界和读者的高度关注,兴起了一股“非虚构”文学潮流。战争题材的“非虚构”文学在西方文坛的辉煌实绩,固然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非虚构”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对于国内的战争文学也具有启发性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对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深入挖掘与反思。王树增的“中国革命战争史系列”作为国内战争类“非虚构”文学的厚重之作,在历史的眼光下展现战争的生态,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战争小说的“非虚构”特质,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文学视野和战争形态。第一章从“非虚构”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分析王树增战争文学创作的时代语境。“非虚构”文学发端于美国,并流行于世界。中国也有着“非虚构”的纪实传统,从八十年代繁荣的报告文学到九十年代兴起的“纪实文学热”,都展现了一种纪实性的文学特质。新世纪电子媒介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文献综述
0.2 选题意义
1 “非虚构”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与创作的时代环境
1.1 “非虚构”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
1.1.1 六七十年代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兴盛
1.1.2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热
1.2 “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时代语境
1.2.1 媒介社会下的文学困境
1.2.2 “走向人民大地”:提供一种新的文学方向
2 创作主体的历史真实观
2.1 “田野调查式”的历史考证法
2.2 真诚客观的创作姿态
2.3 真实原则之下的历史重构
3 战争生态下民族精神的真实谱写
3.1 历史逻辑下战争生态的还原
3.1.1 战争观念:军事视野下的战争形态
3.1.2 历史逻辑:精神力量推动历史发展
3.2 生存危机中个体生命精神觉醒的重现
3.2.1 个体生命的意识觉醒和信仰追寻
3.2.2 生存危机下的集体主义精神
3.3 战争苦难里民族性格的一面镜子
3.3.1 压迫与屈辱中的民族创伤
3.3.2 反抗与自尊中的民族性格
4 “真相式”的叙事模式
4.1 全景式布局与细节化演绎
4.1.1 历史大背景与“启示性细节”
4.1.2 “事件大于人物”的叙事结构
4.2 在场性的中性化叙事立场
4.3 理想主义与戏剧化叙事策略
4.3.1 理想主义情怀的抒发
4.3.2 历史真实中的戏剧性冲突
5 战争小说“非虚构”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5.1 “非虚构”作品的价值与不足
5.2 “战争”题材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非虚构写作[J]. 洪治纲. 文学评论. 2016(03)
[2]媒介文化与“非虚构”写作[J]. 刘浏,丁晓原. 文艺评论. 2015(07)
[3]长篇非虚构文学的一种写作趋势[J]. 王春林. 文艺评论. 2015(01)
[4]“非虚构文学”及其他[J]. 王春林. 长城. 2013(11)
[5]“非虚构文学”成为文坛热点原因探析[J]. 颜超,傅学敏.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6]“非虚构”叙事的文学伦理及限度[J]. 龚举善. 文艺研究. 2013(05)
[7]非虚构文学的三个维度[J]. 马建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8]“非虚构写作”:从文学“松绑”到“当代”困窘[J]. 霍俊明. 文艺争鸣. 2012(01)
[9]“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J]. 卢永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非虚构叙事与时代精神[J]. 孙春旻.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新世纪抗战小说研究[D]. 赵佃强.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研究[D]. 姚星.四川师范大学 2015
[2]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论[D]. 李云霄.西南大学 2015
[3]《人民文学》与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现象研究[D]. 刘柏彤.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D]. 徐慕旗.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大战争中的小人物[D]. 周彦彦.海南师范大学 2014
[6]九十年代以来战争小说中的“国军”形象透视[D]. 李茜.华中师范大学 2013
[7]战争记忆与新文学抗战小说研究[D]. 赵一妲.辽宁大学 2013
[8]后革命语境下的革命战争叙事[D]. 许真.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22331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文献综述
0.2 选题意义
1 “非虚构”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与创作的时代环境
1.1 “非虚构”文学生成的历史语境
1.1.1 六七十年代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兴盛
1.1.2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热
1.2 “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时代语境
1.2.1 媒介社会下的文学困境
1.2.2 “走向人民大地”:提供一种新的文学方向
2 创作主体的历史真实观
2.1 “田野调查式”的历史考证法
2.2 真诚客观的创作姿态
2.3 真实原则之下的历史重构
3 战争生态下民族精神的真实谱写
3.1 历史逻辑下战争生态的还原
3.1.1 战争观念:军事视野下的战争形态
3.1.2 历史逻辑:精神力量推动历史发展
3.2 生存危机中个体生命精神觉醒的重现
3.2.1 个体生命的意识觉醒和信仰追寻
3.2.2 生存危机下的集体主义精神
3.3 战争苦难里民族性格的一面镜子
3.3.1 压迫与屈辱中的民族创伤
3.3.2 反抗与自尊中的民族性格
4 “真相式”的叙事模式
4.1 全景式布局与细节化演绎
4.1.1 历史大背景与“启示性细节”
4.1.2 “事件大于人物”的叙事结构
4.2 在场性的中性化叙事立场
4.3 理想主义与戏剧化叙事策略
4.3.1 理想主义情怀的抒发
4.3.2 历史真实中的戏剧性冲突
5 战争小说“非虚构”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5.1 “非虚构”作品的价值与不足
5.2 “战争”题材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非虚构写作[J]. 洪治纲. 文学评论. 2016(03)
[2]媒介文化与“非虚构”写作[J]. 刘浏,丁晓原. 文艺评论. 2015(07)
[3]长篇非虚构文学的一种写作趋势[J]. 王春林. 文艺评论. 2015(01)
[4]“非虚构文学”及其他[J]. 王春林. 长城. 2013(11)
[5]“非虚构文学”成为文坛热点原因探析[J]. 颜超,傅学敏.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6]“非虚构”叙事的文学伦理及限度[J]. 龚举善. 文艺研究. 2013(05)
[7]非虚构文学的三个维度[J]. 马建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8]“非虚构写作”:从文学“松绑”到“当代”困窘[J]. 霍俊明. 文艺争鸣. 2012(01)
[9]“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J]. 卢永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非虚构叙事与时代精神[J]. 孙春旻.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博士论文
[1]新世纪抗战小说研究[D]. 赵佃强.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研究[D]. 姚星.四川师范大学 2015
[2]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论[D]. 李云霄.西南大学 2015
[3]《人民文学》与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现象研究[D]. 刘柏彤.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D]. 徐慕旗.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大战争中的小人物[D]. 周彦彦.海南师范大学 2014
[6]九十年代以来战争小说中的“国军”形象透视[D]. 李茜.华中师范大学 2013
[7]战争记忆与新文学抗战小说研究[D]. 赵一妲.辽宁大学 2013
[8]后革命语境下的革命战争叙事[D]. 许真.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22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2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