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智的直觉与中国艺术精神

发布时间:2017-05-16 08:20

  本文关键词:智的直觉与中国艺术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用“智的直觉”诠释中国人的德性之知和艺术精神 ,是现代新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内容。牟宗三以儒家心性论会通康德哲学时 ,认为以中国思想文化为背景的“智的直觉” ,不仅是生命创造的人性根源 ,也是通向万物存在本体的呈现原则。作为一种生命智慧和心性修养工夫 ,智的直觉既是人之本心仁体的道德良知的呈现 ,亦是主体虚静之心的审美观照所成就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在中国心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贡献 ,除了由人格修养揭示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外 ,主要便是从生命心灵活动中追溯艺术的根源 ,以庄学的虚静心体为中国纯艺术精神的主体。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智的直觉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庄子 心斋 文体 道家 牟宗三 儒家 为人生而艺术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智的直觉是一种“圆而神”的生命智慧,用它说明中国心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特质,乃现代新儒家学者的一种理论创建。牟宗三以儒家心性论会通康德哲学时,尤注重康德所讲的上帝才有的“理智直觉”,以为中国人凭本心或良知自作主宰的德性之知即属于智的直觉,可达到实践理性追求的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中和”观在古典艺术中的美学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3期

2 柏秀娟,林衍;“独倚长剑凌清秋”——论顾况诗歌的盛唐艺术精神兼及绘画创作[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王澍;论竹林七贤的“无意为文”[J];南都学坛;2003年01期

4 康中乾;20世纪中西文化观念的冲突与会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6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何平;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何庆艳;;中国传统色彩及其在新中式风格居室中的运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9 谭日纯;论《庄子》的“道”与“技”[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丁利荣;从“游”看小说评点的审美特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卞敏;;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龚妮丽;;孔子乐教思想的现代意义[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屈健;“长安画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7 王凤香;黄帝内经梦象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晶晶;韵者,美之极[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东;当前文化情境下的高中美术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许丹桂;静默的力量[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邱月;儒道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生态景观设计中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文齐;绘画意象与中国意象油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志兵;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芸;试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精神品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秦寿平;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9 王珍;元代肖像画《忽必烈大汗像》与《杨竹西小像图》比较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叶俊;二王书风的影响及其分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齐勇;论牟宗三“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2 吴疆;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J];齐鲁学刊;1995年02期

3 郑潮波;道德重建与模式选择[J];新东方;1995年06期

4 吴疆;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J];中国哲学史;1995年05期

5 张再林;康德二元论哲学与儒家天人合一哲学──中西本体论本质之辨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6 成中英;本体与实践:牟宗三先生与康德哲学[J];中国哲学史;1997年02期

7 陈战国;思议与觉解[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8 陈嘉明;新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J];东南学术;1998年03期

9 张祥浩;评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10 李维武;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与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J];孔子研究;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大话西游的学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邓小军(作者系首都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导);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卢盛江;儒家的真精神究竟何在?[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荣丽;中西哲学会通的中介与道德形上学建构的基石[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段彩红;论爱因斯坦的科学信念和宗教感情[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焦自军;牟宗三道德形上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4 朱晓明;牟宗三论现象与物自身[D];吉林大学;2006年

5 柏林;牟宗三儒家智的直觉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智的直觉与中国艺术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0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70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