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
本文关键词: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
【作者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空间认识论 文学空间转向 文学理论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卡西尔说:“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框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人和真实的事物。”[1](P58)文学艺术作为客观存在不可能丧失空间之维。但相比时间,文学研究对空间的关注要晚得多,在20世纪文学空间才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主要原因在于对空间认识的局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丁伯林;海子:激荡着屈子情怀的诗歌烈士[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匡安荣;“道法自然”与经济自由——一项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世讴;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前瞻[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5 董强;论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宋述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贯彻主体性教学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孙俊华;《庄子》神话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9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雪莲;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兴明;;迂回作为示意——简论于连对中国文化“意义发展方向”的思索[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4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0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