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的图像表达及其意义探究
本文关键词:鲁迅文学的图像表达及其意义探究
【摘要】:在鲁迅以及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有可供考究的资料发现鲁迅本人在图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文学作品也非常透彻地展现了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密切结合。如鲁迅早期发表的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小说集的插图和封面装帧设计,及后来的《野草》、《朝花夕拾》等封面都是由鲁迅亲自设计,鲁迅利用了图像符号的特征及优势展现了语言与图像的完美融合。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作品的传承和传播是否能够得到完整的呈现?在图像符号大量充斥发展的今天,语言符号是否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文学是否真的在图像的“挤压”下渐渐消亡?关于图像和文学关系的问题,在当前的文学背景下,应是值得学界来研究和探讨的。本文拟从图像的角度出发,试图对鲁迅文学的图像延伸意义进行一番探究。在鲁迅文学的图像延伸中,平面图像和影视图像是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平面图像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故本文所述的图像元素主要以平面图像为主,包括作品插图艺术、木刻版画以及作品封面装帧与设计等。论文内容共五章,以图像与文学的关系为研究基础,第一章主要讲述图像与鲁迅文学的关联;第二到第四章重在对鲁迅文学的平面图像元素进行挖掘和探讨,其中包括作品插图艺术、木刻版画和作品封面装帧与设计;第五章则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上,对鲁迅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总结,并试图探讨出图像对鲁迅文学的传承和传播意义。
【关键词】:图像 鲁迅 传承 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选题背景9-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三、研究方法、难点和解决办法15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15-17
- 第一章 图像与鲁迅文学的传播17-23
- 第一节 图像与文学传播17-18
- 一、图像与文学传播的联系17
- 二、图像在文学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17-18
- 第二节 从图像的角度看鲁迅文学18-19
- 一、鲁迅与图像的联系18
- 二、图像在鲁迅作品中的深刻体现18-19
- 第三节 鲁迅文学传承与传播中的图像意义探索19-23
- 一、图像在鲁迅作品中的价值和意义19-20
- 二、图像与鲁迅文学的传承和传播20-23
- 第二章 鲁迅文学的图像元素挖掘——作品插图艺术23-29
- 第一节 鲁迅作品中的插图艺术23-24
- 一、鲁迅自身的书籍插图理念23
- 二、文学作品中插图搭配的视觉张力23-24
- 第二节 鲁迅小说插图的代表画家24-29
- 一、丰子恺漫画与鲁迅小说插图24-25
- 二、丁聪漫画与鲁迅小说插图25-26
- 三、小说插图是鲁迅文学图像延伸意义的深刻体现26-29
- 第三章 鲁迅文学的图像元素挖掘——木刻版画29-35
- 第一节 鲁迅的木刻版画情结29-31
- 一、致力于推动中国新兴木刻版画29-30
- 二、木刻版画是鲁迅作品精神的集中体现30-31
- 第二节 赵延年木刻版画与鲁迅作品31-33
- 一、赵延年木刻版画与鲁迅作品的联系31-32
- 二、赵延年木刻版画对鲁迅作品的传播具有深刻的意义32-33
- 第三节 鲁迅文学的图像延伸离不开木刻版画33-35
- 一、对现实的镜像式“复述”33
- 二、木刻版画与鲁迅文学同为民族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33-35
- 第四章 鲁迅文学的图像元素挖掘——作品封面装帧与设计35-41
- 第一节“副文本”的图像表达和叙事功能35-36
- 一、以图言说35
- 二、封面图像的互文表达35-36
- 第二节 封面设计与封面画的经典代表36-38
- 一、《呐喊》、《彷徨》封面的视觉要素分析36-37
- 二、《域外小说集》的“文化符码”作用37-38
- 第三节 鲁迅作品封面装帧与设计的图像延伸意义38-41
- 一、封面装帧与设计的审美艺术38-39
- 二、对当代书籍装帧艺术有重要影响39-41
- 第五章 鲁迅文学传承与传播中的图像延伸意义41-49
- 第一节 鲁迅文学的图像延伸意义及传播效果41-44
- 一、文学传播的价值和意义41
- 二、鲁迅文学的图像延伸意义及传播效果41-44
- 三、鲁迅文学传承与传播的必要性44
- 第二节 鲁迅文学传承与传播的局限性分析44-46
- 一、历史语境下鲁迅文学传播的困难44-45
- 二、传媒时代下鲁迅文学传播的局限性45-46
- 第三节 图像是鲁迅文学传承与传播的突破46-49
- 一、鲁迅作品的图像性解读46-47
- 二、“图文”时代特征决定了图像的不可或缺性47-49
- 结语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4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辉;鲁迅早期的文学功用观——鲁迅文学批评研究之二[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世钟;;鲁迅式“革命”的现时意义——以说话‘主体’问题为中心[J];华文文学;2006年03期
3 姜异新;;鲁迅的1933[J];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10期
4 止庵;王世家;;《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答问[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08期
5 关明国;;对鲁迅革命家质疑的质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王士菁;党给鲁迅指引出前进的方向[J];文艺研究;1981年04期
7 赵英;未曾发表过的鲁迅撰《说目》[J];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02期
8 吴作桥;;试论鲁迅文学的世界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9 张汉清;张建国;;鲁迅文学接收理论管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0 丸尾常喜;《鲁迅:“人”与“鬼”的纠葛》中译本序[J];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福勤;;鲁迅文学传统及有关现象漫议[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2 刘福勤;;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传统[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3 汪卫东;;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福勤;;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传统[A];瞿秋白百周年纪念-全国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刘福勤;;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传统[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辰著 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林辰与鲁迅先生[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梁婷 实习生 孙中春;希望流传的鲁迅是个有血有肉的人[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梁羿;鲁迅是书法家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古耜;鲁迅的“隐”与文学的“真”[N];文学报;2008年
5 刘莹;广东颁发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N];中国艺术报;2009年
6 王荆;我看谁都可以走近鲁迅[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李林荣;走近鲁迅十七年[N];文艺报;2013年
8 高旭东;走向21世纪的鲁迅[N];文艺报;2001年
9 朱静邋方丽;忧思与期望[N];文艺报;2007年
10 藤井省三 日本学术会议会员、东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迅文学永远活在日本人心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欣;鲁迅的翻译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雅静;鲁迅与瞿秋白:翻译理念异同的背后—以“关于翻译的通信”为中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3 何志宏;鲁迅文学的图像表达及其意义探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君仪;鲁迅的出版编辑活动及思想探悉[D];兰州大学;2009年
5 金兰;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刘泉;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D];青岛大学;2003年
7 蒋金晶;鲁迅的文化传播实践及其文学思想的当代价值[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8 李兆淼;鲁迅书法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9 苏虹;鲁迅的“自由谈”文体及其影响[D];河北大学;2005年
10 王京芳;鲁迅翻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37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3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