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和共赢——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未来
本文关键词:互补和共赢——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未来
【摘要】:21世纪的比较文学会走向何处?这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别文学研究者不能不在意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对翻译的不同理解入手,分析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影响此消彼长之中的一些原因,并提出比较文学是这三门学科的制度基础,翻译研究是这三门学科未来发展的学术基础,达姆罗什式的世界文学可能是这三门学科未来的道德基础。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翻译 翻译研究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12AZD08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21世纪的比较文学会走向何处?这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相当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别文学研究者不能不在意的问题。国内学者在议论这个话题时,更多地是从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的挑战这个角度着眼,较少关注翻译以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竞争与合作。本文试图从对翻译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刘晓晗;;福尔摩斯眼中的殖民伦敦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舒涵;;文化帝国主义是否是一个科学的历史定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马丽蓉;论西方传媒在中阿合作中的阻障作用[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杨岚;;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施拟阳;李明明;;跨文化语境下中美影视传播中双向交流的冲突与融合[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8 沈冬欢;;《黑暗的心》中约瑟夫·康拉德的矛盾情结[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洪晓纯;;双重解放话语的建构——试析穆萨·杜比的《后殖民女性主义<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10 杨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选择的几点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8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尔曼多·尼希,王林,石川;全球文学和今日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2期
2 常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J];国外文学;2002年02期
3 钟翔;这里有“真知灼见”——读《世界文学真髓》[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4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1期
5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2年05期
6 李滟波;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新解——评介大卫·达姆罗什著《什么是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4期
7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5年19期
8 ;世界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5年20期
9 何林涛;;在世界文学大花园中漫步[J];出版广角;2007年03期
10 金惠敏;;球域化与世界文学的终结[J];哲学研究;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田文信;;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思孝;;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宁;;“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魏善浩;;20世纪世界文学神话回归现象论纲[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王宁;;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6 戈宝权;;谈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A];茅盾研究(第二辑)[C];1984年
7 李正文;;茅盾佚简五封的发现及其他[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8 侯洪;;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出版——新时期文学及社科类期刊出版的话语分析[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9 王本朝;;中国的“哈姆雷特”:过渡时代的郭沫若及其矛盾处境[A];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郭沫若与文化中国[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桂林;“世界文学”与文学的全球化[N];光明日报;2005年
2 刘構;“世界文学在花园”让读者走近经典[N];文艺报;2007年
3 记者 王玉;用开阔的眼光审视世界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康慨;巴黎正在大步重返“世界文学”之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陈众议;世界文学:民族文化的染色体[N];文艺报;2011年
6 王宁;重建世界文学的中国版本[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记者 陈菁霞;“世界文学的兴起”成为国际学界前沿话题[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余中先 黑丰;《世界文学》:为中国文坛引来“天火”的杂志[N];文艺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任成琦;林语堂故里要建“世界文学小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 高远;翻译有道的世界文学百年经典[N];中国教育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2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伊;归来的陌生人[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5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