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暴力
发布时间:2017-08-07 17:39
本文关键词:静默的暴力
更多相关文章: 暴力 情感 体验 心理影响 观众 生存状况 真实性
【摘要】:以暴力作为表现形式的作品在当代艺术中并不少见,本文所指的暴力并不是作品题材的血腥化或者旨在引起生理式的反应,而是潜藏在作品内部,通过隐喻或象征性的转化,以非暴力的面貌呈现出来,是艺术家以此来表达关于情感,处境,社会关系等的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则是通过某种视觉经验而造成心理上的影响——一种隐约的疼痛感。 第一部分是对艺术中或者说艺术形象中出现的暴力感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主要是中世纪,超现实主义运动和19世纪70年代左右的行为艺术。 第二、三、四部分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我所认为的“静默”的暴力感。 第二部分名为与“恐惧的‘对抗’”,经常的,艺术家过往的经历以及记忆中的痛苦成分会成为作品的来源,这常常被称为一种“驱魔式”的过程。尽管“驱魔”听起来具有很多神秘主义色彩,但对于被压抑的情绪的反抗是一种直觉冲动,并如许多艺术家所说——具有治愈作用,此种反抗并不是单纯的生理发泄,而是一种转化,并且往往会带给观者最为直接的心理体验。 第三部分分别从“窥视”和“直视”的角度来分析,在某些旨在引起观众心理或生理体验的作品中,观众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引发的思考。 第四部分是围绕在当代状况下,艺术家对于越来越“隐藏”和分散的暴力的批判式表达。在列举的艺术家和他(她)们的作品中,暴力感也同样被“隐藏”在作品背后——全球性的经济模式所造成的分裂以及对不发达地区不可避免的多方面的伤害性。在此,“静默的暴力”除了情绪化或体验式的表现之外,还有对于社会经济和体制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暴力 情感 体验 心理影响 观众 生存状况 真实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8
- 引言8-9
- 1. 艺术中的暴力显现9-13
- 2. 与恐惧的“对抗”13-18
- 3. 窥视与直视18-21
- 4. “隐藏”的暴力——同时存在于现实和作品中21-24
- 结语24-25
- 参考文献25-26
- 致谢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儒义 ,李建国;论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杰哈特·B·拉德纳 ,侯瀚如;中世纪艺术中人的形象[J];世界美术;1987年04期
,本文编号:635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3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