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乘象菩萨图像和尊格的演变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发布时间:2017-08-07 19:03

  本文关键词:从乘象菩萨图像和尊格的演变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更多相关文章: 乘象菩萨 尊格变化 佛教美术中国化


【摘要】:佛教充实了我国宗教、哲学和思想的内涵,也使得我国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同时,佛教美术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经过汉代萌芽期、南北朝发展期、隋唐繁荣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彼此影响。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下几点问题的探讨,说明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第一,托胎灵梦是佛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印度、犍陀罗和中国佛教美术中,都有大量描绘这一内容的作品。在早期的佛教美术中,托胎灵梦的内容被描绘为佛陀的前生释迦菩萨1化身成白象自兜率天下降入胎。佛教传入中国后,菩萨化身成白象转变为菩萨骑乘白象入胎。 第二,在北魏时乘象入胎与释迦太子夜半骑马逾城的图像相配置出现,石窟寺及造像碑、造像塔中皆有这一题材的图像。尤其在敦煌石窟主室龛两侧以佛传小品传的形式绘制,最早出现在北魏营建的洞窟中,接着在隋代、初唐时期都相继出现。 第三,北朝时期的乘象菩萨图像中,普贤骑白象的形象也已经出现。虽然,与普贤相配置的固定图像在早期的印度佛教美术中并不见踪迹,而在中国式佛教美术中,除了有独尊单一表现的普贤菩萨像之外,根据《华严经》《法华经》的内容,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造像同时出现是经常被呈现的题材。这组图像尤其是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刻绘的较多,在龛两侧和洞窟其他位置均有绘制。 第四,从敦煌石窟北朝至唐代时绘制在龛两侧的图像中可以看出,初唐时期多见于主室主龛两侧的乘象入胎和逾城出家的情节,至盛唐时期则不见,被乘象普贤和骑狮文殊以对称图像的形式所代替。到了中、晚唐,乘象普贤和骑狮文殊的配置图像似乎已成为定式,不仅在主室主龛两侧、主室窟顶四披或东壁门两侧等处都有表现,也出现在大型华严经变画、法华经变画中,包含了深厚的佛教义理。 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证分析后,探寻了乘象菩萨周边的图像配置与其尊格的变化原因:一,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二,汉民族的传统思想意识。三,“对称”表现形式在佛教美术中的运用。四,受汉民族传统思想影响的北传汉译佛传典籍的变化。五,从汉译佛传典籍中看出,动物形象在乘象入胎和逾城出家的情节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故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六,大部分中国佛传故事图像以佛传核心“八相成道”为主创作,而乘象入胎和逾城出家均位列八相当中。七,乘象入胎与逾城出家在佛传故事中都包含“初始”之寓意。八,乘象入胎和逾城出家的配置图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帝王观。九,中国大乘代表经典《华严经》和《法华经》对乘象普贤与骑狮文殊的对称图像的影响。十,白象和狮子图像的配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是很常见的信息。 综上所述,乘象菩萨周边图像的不同配置,影响到其尊格的定位和变化。本文试图以乘象菩萨的图像和尊格的变化为线索,以佛教典籍为基础,列举大量佛教美术图像,以北朝时期的造像碑、造像塔和敦煌石窟北魏至唐代的壁画为媒介,,论证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儒、道等传统思想相结合,把佛教教义转化为中国式佛教图像,说明艺术的发展史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以此揭示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关键词】:乘象菩萨 尊格变化 佛教美术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19
【目录】:
  • 附件5-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引言12-16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12-13
  •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4-16
  • 1 从菩萨化白象入胎到菩萨乘白象入胎16-24
  • 1.1 托胎灵梦图像的地域与变化16-19
  • 1.2 托胎灵梦图像的变化与佛传典籍19-20
  • 1.3 托胎灵梦图像的变化与中、印两国传统文化20-24
  • 2 从乘象入胎到普贤乘象24-31
  • 2.1 乘象入胎图像分析24-26
  • 2.2 乘象普贤图像分析26-27
  • 2.3 “模糊性”乘象菩萨图像分析27-31
  • 3 乘象入胎的配置——逾城出家31-47
  • 3.1 逾城出家图像的概述与造像实例31-35
  • 3.2 乘象入胎与逾城出家相配置的图像分析35-44
  • 3.3 乘象入胎与逾城出家相配置出现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44-47
  • 4 乘象普贤的配置——骑狮文殊47-61
  • 4.1 骑狮文殊图像的概述47-49
  • 4.2 乘象普贤与骑狮文殊配置图像的出现49-54
  • 4.3 乘象普贤与骑狮文殊配置图像出现的原因54-61
  • 4.3.1 印度社会与佛教经典的因素54-55
  • 4.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55-61
  • 5 乘象菩萨图像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61-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69
  • 图版目录69-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殷光明;从《yG园精舍图》到《劳度叉斗圣变》的主题转变与佛道之争[J];敦煌研究;2001年02期

2 宫治昭,赵莉;丝绸之路沿线佛传艺术的发展与演变[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3 殷光明;;从释迦三尊到华严三圣的图像转变看大乘菩萨思想的发展[J];敦煌研究;2010年03期

4 戴春阳;;敦煌西晋画像砖中白象内涵辨析[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5 刘永增;莫高窟第280窟普贤菩萨来现图考释──兼谈“乘象入胎”的图像来源[J];敦煌研究;1995年03期

6 李静杰;北朝佛传雕刻所见佛教美术的东方化过程——以诞生前后的场面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4期

7 李裕群;;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J];考古学报;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636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36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