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09 07:33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新媒体艺术 空间语言 创作场 认知感受 关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广泛使用,新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日益拓展,新媒体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正在现实生活中日益体现,从而导致人们从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等视角研究新媒体及其文化,这不仅因为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新媒体的研究与应用,而且也因为我们自身处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之中,所以这不得不用这种新型的媒介来了解世界和解析世界。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同样带动了新媒体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新媒体艺术以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并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演变。它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技术更加先进、形式更加丰富多变,而且内容和意义也越加深入。新媒体作为艺术传播的一种新型媒介,是当代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是唯一一个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前所未有的融合。 当代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单纯停留在影像和平面方面,而且已经拓展为立体、空间和时间等多种感官的体验从而超越和突破了多维度的时空限制。那么作为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当今新兴的艺术样态—新媒体艺术,有必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空间创造环境,环境组织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从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不难发现,新媒体艺术对空间的利用和诠释是一条不容忽视的主旋律。它使艺术和空间第一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不仅艺术在空间里得到了展现,并且也使艺术产生了对空间思维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功能。新媒体艺术通过对空间的完全掌控并以一种更权威的姿态来思考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超越其艺术本身的问题。所以对新媒体艺术空间化的分析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人是作为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的主要纽带,没有了观者新媒体的存在也毫无意义。新媒体艺术的表达很大程度是需要人的互动和参与,所以人也是新媒体艺术作品中的一部分。新媒体艺术、人和空间三者密不可分,从哲学角度分析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的关系来解析探索他们之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空间语言 创作场 认知感受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1
  •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作用9-10
  • 1.1.1 关于新媒体的描述9-10
  • 1.1.2 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10
  • 1.2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0-11
  • 第二章 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11-21
  • 2.1 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关系的探讨11
  • 2.2 新媒体艺术的诠释11-21
  • 2.2.1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12
  • 2.2.2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12-13
  • 2.2.3 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13-15
  • 2.2.4 新媒体艺术的呈现方式15-20
  • 2.2.4.1 数字艺术类15-16
  • 2.2.4.2 移动艺术类16-17
  • 2.2.4.3 网络艺术类17
  • 2.2.4.4 互动艺术类17-18
  • 2.2.4.5 装置艺术类18-19
  • 2.2.4.6 虚拟现实艺术类19-20
  • 2.2.5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20-21
  • 第三章 空间的语言21-26
  • 3.1 阅读空间21-22
  • 3.1.1 空间的定义21
  • 3.1.2 空间语言21-22
  • 3.2 空间与人的关系22-26
  • 3.2.1 空间行为23-24
  • 3.2.2 心理动机和需求24-26
  • 3.2.2.1 声音24-25
  • 3.2.2.2 色彩25
  • 3.2.2.3 气味25-26
  •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与空间的对话26-33
  • 4.1 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创作场26-29
  • 4.1.1 相存26-27
  • 4.1.2 相生与相建27-28
  • 4.1.3 相介28-29
  • 4.1.4 相对29
  • 4.2 人对新媒体艺术空间的感受29-33
  • 4.2.1 探索新媒体艺术中声音与空间的关系31
  • 4.2.2 探索新媒体艺术中色彩与空间的关系31
  • 4.2.3 探索新媒体艺术中气味与空间的关系31-33
  • 第五章 新媒体艺术与空间发展的目前状况和未来趋势33-35
  • 5.1 新媒体艺术与空间发展的目前状况33
  • 5.2 新媒体艺术与空间发展的未来趋势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38
  • 附录3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冰冰;陈刚;;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下城市文化空间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蓉;陈月华;;园林植物的空间组合[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3期

3 周一鸣;设计工作室空间构成体系与使用者交流行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沈丽平;;书籍装帧设计的立体空间语境[J];包装世界;2006年05期

5 权旭;;论空间中的潜在语言[J];才智;2008年03期

6 徐翠翠;;生态型房屋的取暖以及新型能源的应用[J];才智;2011年36期

7 赵静;;以北京故宫为例浅谈建筑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J];才智;2012年01期

8 谢纳;;实践哲学视域中的当代“空间转向”[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9 王春泉;;论返身“阿莱夫”的空间范式[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10 李罕哲;赵志庆;赵哲;李卫;;从空间到场所——大庆市文化教育中心环境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丽琴;;基于大学生出行特点的山地校园道路系统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洁;王维力;;城镇广场规划设计和大众环境行为探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朋;现代风景园林场所物质的表征及构建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健;天津海河综合开发规划的实践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吕健梅;基于体验的建筑形象生成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华瞻;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刘力;资源型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娟娟;城市公园绿地布点的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秦雷;绿色景观设计[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翌;基于视知觉整体性的空间序列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小云;对建筑形式认知差异的思考—建筑师的“换位思考”与“意象翻译”[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林敏;云南合院式民居心理维度的实证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潘国刚;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文物保护规划[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昕;建筑休闲性的表达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陈道庆;农业观光园中景观空间设计探析[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4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44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d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