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认知诗学中的诗学象似性

发布时间:2017-08-09 15:16

  本文关键词:认知诗学中的诗学象似性


  更多相关文章: 诗学象似性 隐喻 整合 图形背景


【摘要】:自皮尔斯系统介绍象似性以来,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现象的探索,发现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象似性现象,形式与意义的象似,语言结构与思维的象似等,从而对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提出了挑战。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人类文化活动方式。文学通过语言去陈述主题,表现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寄托作者的情感。文学文本之中是否也存在象似性?认知语言学家缺乏相关的研究,但是他们不必另起炉灶,因为认知诗学中的诗学象似性已经着手探讨了文学中的象似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诗学象似性的研究,通过对诗学象似性的介绍,发现诗学象似性不同于语言中的象似性。其次,通过实例分析找出诗学象似性生成机制的不足之处,并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诗学象似性的生成机制进行补充,,同时跳出前人研究诗学象似性只限于诗歌分析的范围,应用于小说分析中,证实诗学象似性也适用于小说文本。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了象似性与隐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辅相成;由于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跨行、具象等形式,象似性在应用于诗歌分析时可发现其暗含的美学意义;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疑会体现诗人的情感,通过对诗歌的象似性分析,即情感与形式的象似,读者可以借助隐喻和整合两种生成机制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诗学象似性。然而,诗歌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别的不同而出现多变的形式,如英国的古体诗,中国的绝句,日本的徘句等,因此隐喻与整合机制并不是诗歌达到诗学象似性仅有的生成机制。通过对庞德的《地铁车站》进行分析,发现图形-背景也是达到诗学象似性的生成机制之一。最后,本文尝试把诗学象似性应用于分析小说,发现小说也可以借助隐喻、整合和图形-背景达到诗学象似性。
【关键词】:诗学象似性 隐喻 整合 图形背景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Acknowledgements7-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3
  • 1.1. Rationale of the Research10-11
  • 1.2. Methodology and Objectives11
  • 1.3. Layout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6
  • 2.1. Introduction13
  • 2.2. Development of Iconicity Researches13-15
  • 2.3. Peirce’s Semiotics Theory15-20
  • 2.3.1. Three Universal Categories16-17
  • 2.3.2. The Trinity17-18
  • 2.3.3. Three Kinds of Trichotomy of Sign18-19
  • 2.3.4. Three Kinds of Trichotomy of Icon19-20
  • 2.4. Haiman’s Iconicity Theory20-25
  • 2.4.1. The Definition and Isomorphism Hypothesis21-22
  • 2.4.2. The Classification of Iconicity22-25
  • 2.4.2.1 Independence Iconicity22-23
  • 2.4.2.2 Sequence Iconicity23-24
  • 2.4.2.3 Symmetry Iconicity24-25
  • 2.5. Summary25-26
  • Chapter Three Poetic Iconicity in Poetry26-44
  • 3.1. Introduction26
  • 3.2. Inchoate Tentative Exploration on Poetic Iconicity26-31
  • 3.2.1. Brandt’s Research on Poetic Iconicity27-29
  • 3.2.2. Metaphor and Iconicity in Poetic Text29-31
  • 3.2.2.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29-30
  • 3.2.2.2. Hiraga’s Contribution to Poetic Iconicity30-31
  • 3.2.2.3. The Shortages of Hiraga’s Research31
  • 3.3. Freeman’s Research on Poetic Iconicity31-37
  • 3.3.1. The Source of Poetic Iconicity31-32
  • 3.3.2.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oetic Iconicity32-36
  • 3.3.3. The Mechanism of Poetic Iconicity36-37
  • 3.4. The Modified Mechanism of Poetic Iconicity37-44
  • Chapter Four The Application of Poetic Iconicity in Novel Araby44-60
  • 4.1. Introduction44-45
  • 4.2. The Figure and Ground in the Novel45-51
  • 4.3. The Opposite and Unity Between “Obscure Feeling” and “Religious Vanity”51-55
  • 4.4. The Realization of Epiphany55-60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0-62
  • 5.1. Major Finding of the Thesis60-61
  • 5.2. Significance of Poetic Iconicity61
  • 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Suggestions61-62
  • References62-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苓;语言符号:任意性还是象似性——“语言符号象似说”的几个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2 郭亚星;;《复活节翅膀》的符号象似性分析[J];文教资料;2008年18期

3 王寅;从话题象似性角度谈英汉句型对比[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宋艳;;英语词汇的象似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1期

5 卢丽萍;;论英语词汇的象似性[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刘世英;汉语兼语结构的象似性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陈红;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8 顾嘉祖,王静;语言既是任意的 又是非任意的——试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互补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6期

9 任妍彦;;词汇象似性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郭莉;拟声词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河;孙建成;;语言符号象似性与英语词汇象似性关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徐畅;;从认知视角看皮尔士符号学理论[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应学凤;;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丛梅;;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象似性原则[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徐有富 南京大学;竺可桢的诗学修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卢桢;构建女性的灵魂诗学[N];文艺报;2011年

4 王岳川(教授、评论家);哲学与诗学的双翼[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夏德勇;评《中国现代主义诗学》[N];文艺报;2002年

6 党盛源;文化的与诗学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胡长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诗学奇峰上的幽境俯看[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王启兴;一部很有特色的书[N];文艺报;2001年

9 徐德明;外缘的理论生长:现代文学的诗学践行[N];文艺报;2001年

10 陈超;令人欢愉的诗学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余泽超;英汉叙述语篇中句内下指现象的认知功能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曲辰;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和法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陈建生;英语词汇教学“石化”消解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红玉;广告语言中的象似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彭丹丹;基于象似性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伟;从英法汉基本句式看象似性理据[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苏艳;英语委婉语的象似性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东方;象似性角度的汉英名量词构建理据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瑞雪;象似性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5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45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8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