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森尼学会“民办官助”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史密森尼学会“民办官助”模式研究
【摘要】:史密森尼学会成立于1846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博物馆、研究所于一体的复合型机构,有19家博物馆与画廊、1个国家动物园和9个研究所,其宗旨是“在人类中增进和传播知识”。史密森尼学会同时也是美国唯一一所由美国政府资助、性质却属于个人的博物馆机构。 史密森尼学会最初是由一位英国科学家James Smithson (1765-1829)遗赠给美国国会的50万美元建立起来的。James Smithson (1765-1829)一生未婚,也从未到过美国。1826年10月23日,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留给他的侄子,但在遗嘱的最后,他补充了一条,如果他的侄子也没有子嗣,那么这笔财产将捐赠给美国,“在华盛顿建立一个以史密森尼学会命名的机构,在人类中增进和传播知识”。James Smithsonl829年6月27日去世,6年后他的侄子也去世了,没有子嗣。最后的补充条款生效了。总统Andrew Jackson向国会宣告了这一遗赠,1836年7月1日,美国国会接收了这笔遗产,并以美国的诚信来保证这笔慈善基金的使用。1838年,James Smithson的遗产——当时据说100000多镑金币(英国从前的货币)——被运送到费城的铸币厂,重新铸造成美国货币,大概有508318.46美元。接下来的8年,美国国会一直在讨论该如何使用这笔遗产。直到1846年8月10日,美国总统James K. Polk签署了一项美国国会法令,建立史密森尼学会。 史密森尼学会是作为联邦政府的商业机构建立的,并不是美国政府的三个分支机构的一部分,由一个能使自身长久存在的理事会来管理。这个理事会由副总统、首席大法官、参议院三个成员、众议院三个成员和九位市民组成。 1858年,史密森尼学会成为美国国家博物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国会每年向史密森尼学会提供一定的财政拨款,用作维护国家收藏品的经费。1878年国会正式给予史密森尼学会以美国国家博物馆的职责。史密森尼学会第二任秘书长Fullerton Baird,1878-1887年在任,便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博物馆,这种逐渐增长的“国家的”意识也是与美国百年庆典的进行相一致的。史密森尼学会早期的发展正是与这种逐渐增长的国家意识相一致,并且试图寻求独立于欧洲的发展模式。国会也将史密森尼学会作为保存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地方。 目前对史密森尼学会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外,尤以史密森尼学会为主。史密森尼学会所属的各博物馆在美国同类博物馆中大都是名列前茅的。各博物馆的研究馆员大多经过良好的训练,一般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如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中的研究馆员,大多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来的博士。许多人在到史密森研究院工作以前都己先在其他一些学术机构中工作过,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少数人没有博士学位,但都是在某一领域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史密森尼学会有自己专门的出版部门,每年都有研究人员的大量专著面世,发表的研究论文也数量颇丰,但都是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文,而对于史密森尼学会这种运营模式的研究,笔者并没有见到。 国内研究多见于期刊杂志,以概述为主,如《参观美国国家博物院的联想》,作者李主其,是国家科教办的工作人员,文章主要论述了作者参观史密森尼博物馆后对其的印象,作者认为史密森尼博物馆有四个特点:办馆目的明确;各馆有机统一;经费来源广泛;注重观众参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意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秦大树:《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及其有关特点》,从收藏、教育、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史密森尼的特点。1976年10月号的《读者文摘》上有一篇埃米莉·多莱和佩·奥拉·多莱写的一篇关于史密森尼的文章,后由孙珊翻译为《史密森——美国国立博物馆》,这篇文章从史密森尼的历史谈起,谈到它的研究、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收藏品。美国人米歇尔·海曼的《寻找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史密森学会的实践》,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杨立平、马燕茹、李薇翻译,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史密森尼学会与正规教育不同的非正式教育以及其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从美国政府知道史密森遗嘱这件事开始,到美国建立史密森尼学会,再到国家博物馆的成立这一时期大量一手材料的阅读与整理,阐述了史密森尼学会成立的过程以及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我们称之为“民办官助”模式。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史密森尼学会的成立;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史密森尼学会的运作模式,提出“民办官助”模式;第三章具体论述了“民办官助”模式,这种模式直接体现在国家博物馆的建立上。
【关键词】:史密森尼学会 国家博物馆 民办官助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12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目录11-12
- 导论12-15
-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12-13
- 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史密森尼学会的成立15-31
- 第一节 史密森尼学会的概况及其起源15-18
- 第二节 史密森尼学会成立的过程18-26
- 第三节 史密森尼学会的成立26-31
- 第二章 史密森尼学会的模式31-46
- 第一节 史密森尼学会成立之初的状况31-35
- 第二节 史密森尼学会的运作模式35-40
- 第三节 对史密森尼学会运作模式的解读40-46
- 第三章 “民办官助”模式46-58
- 第一节 1858年国家收藏品转交给史密森尼学会,是“民办官助”模式的雏形46-53
- 第二节 1876年美国百年庆典后国家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民办官助”模式的形成53-58
- 结语58-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一个国家的诚信[J];晚报文萃;2008年18期
2 张翔;;一个国家的诚信[J];北方人(悦读);2008年Z1期
3 张翔;;一个国家的诚信[J];意林;2008年12期
4 米歇尔·海曼,杨立平,马燕茹,李薇;寻找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史密森学会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0年03期
5 张翔;;一个国家的诚信[J];聪明泉(EQ版);2008年10期
6 沈受君;;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城——史密森学院[J];百科知识;2011年04期
7 沙鸥;;梦园事件[J];西江月;2007年22期
8 张翔;;一个国家的诚信[J];青年博览;2008年17期
9 邹海仑;;美国——维达尔出版新著《史密森学会》[J];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03期
10 李主其;参观美国国家博物院的联想[J];中国博物馆;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宝;;试论改革后供销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A];农村商业体制改革——首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选编[C];1983年
2 ;生物燃料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清洁[A];沼气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9年
3 陈家新;;试论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索引工作的服务与发展[A];2007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英民;;浅谈藏品大规模搬迁中的安全保护工作——以国家博物馆为例[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5 陈家新;;为民国时期文化名人捐赠的图书资料打造使用环境[A];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安来顺;;国际博协与中国:携手2010[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余茂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与创新——以安徽省为例[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王晓静;;值得期待的专业数字化博物馆[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9 萨仁格日勒;;亨宁·哈士纶搜集的蒙古民歌的遗产价值[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10 ;关于“5·18国际博物馆日”[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2期(弘扬长城文化 致力社会和谐——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专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奕;在史密森尼博物馆中尽享自由[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记者 李灿梅;黄永华会见美国史密森民俗节筹备会代表[N];大理日报(汉);2006年
3 记者 刘欣;2007史密森民俗文化节第四次筹备会在昆举行[N];云南日报;2006年
4 沈望舒;传播知识 服务社会[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李学江邋唐勇;云南民间艺人赴美展技艺[N];人民日报;2007年
6 黄华;云南民俗民间文化美国大放异彩[N];云南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杨燕;云南代表团将赴美参加第41届史密森民俗文化节[N];云南日报;2007年
8 沈望舒;专业化职业化溶在细微处[N];北京日报;2007年
9 宋晓刚;让档案图片走向百姓[N];中国摄影报;2008年
10 王丰丰;地球物种名录破百万,,上网即可查[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冠燕;红色年代的经典图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2 薛军伟;艺术与博物馆[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方华;政策和公众需求与当代英国艺术博物馆的管理[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傅玉兰;博物馆群运作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飞强;博物馆的悖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君;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鹏飞;中国博物馆建筑发展中文化属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瀚予;当代博物馆伦理问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笑莲;史密森尼学会“民办官助”模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2 段炼;从二十世纪美国博物馆教育理念看博物馆教育角色的演变[D];中南大学;2012年
3 蒋群兰;滨海新区“民办官助”式风险投资模式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4 吴建军;试论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教育[D];郑州大学;2007年
5 王昆;我国机构养老的模式转换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杨立成;林璎作品及设计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舒曼;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张显运;简论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闵帅;近代两种农业合作运动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00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0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