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阈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视阈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 “走出去” 译介模式 传播学
【摘要】: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而如何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更是"走出去"的根本性课题。译介活动从本质看来并非纯粹的翻译行为,而是传播行为。以传播学视角展开中国文学之译介模式的探讨,基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构建由"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这五大维度的译介模式,并以英版《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论证该译介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之探讨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具有时代与理论意义。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 “走出去” 译介模式 传播学
【基金】:天津市哲社科委托项目(TJZDWT140703)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一、“走出去”之时代背景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依靠现代传播方式与市场运作,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塑造并提升积极向上的国际形象。回溯过往十年,世界形势瞬息万变,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紧锣密鼓。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王银泉;;“福娃”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6年03期
3 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N];中华读书报;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梁艳;;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及其融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黄伟芳;文化层面的异化讨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李红;;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王林;;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陷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张卫萍;;从译者风格看《红楼梦》的文化意象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张德让,翟红梅;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立颖;;童话与空间重构——从乌托邦走向文化碎片[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2 覃庆辉;;论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mac;;网络字幕组 自娱并娱乐着大众[J];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48期
4 杨静远;弗·伍尔夫至凌叔华的六封信[J];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03期
5 李铮;杨贤玉;;论译者的“隐形”和“显形”[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7 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王杨;[N];文艺报;2010年
2 胡志挥;[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莲花;中国文学与朝鲜文学的源与流——读《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J];东疆学刊;2001年02期
2 曾令存;史识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研究[J];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本世纪中国文学将产生七种“位移”[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4 刘晟;价值重建与21世纪中国文学[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5 闵虹;对百年文学专史的审视与关注——评《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刘卫;;独辟蹊径 细究精研——《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评价[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04期
8 ;《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9 汤克勤;;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文学编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编年史》出版座谈会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J];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国;;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永丽;;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城市话语[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4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5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节选)[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6 栾梅健;;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职业作家的出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7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佟宇;;从“反现代的现代性”到“文学中的历史”——评李杨新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9 葛红兵;;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西方化与世界化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小平;从《中国文学精论》聊起[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斯科特·斯洛维克 ScottSlovic 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之一,,国际生态批评权威期刊《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ISLE)主编姜红 编译;自然大美: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生态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作家 李彦;让中国文学走入海外读者视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方铭;回到中国文学的本位立场[N];光明日报;2014年
5 郝雨;浅议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N];文艺报;2001年
6 肖惊鸿;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N];文艺报;2003年
7 韩晓玲;《中国文学编年史》问世[N];湖北日报;2006年
8 徐薇;一部承前启后的中国文学编年史[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记者 马璇;30年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讲[N];深圳特区报;2008年
10 刘洪涛;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关注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复旦大学;2000年
3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赵平;论权势权威型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5 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D];苏州大学;2009年
6 陈桃霞;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D];武汉大学;2013年
7 宋炳辉;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D];复旦大学;2004年
8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启波;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田文文;《中国文学》(英文版)(1951-1966)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3 徐巧灵;从改写理论看杨宪益与《中国文学》杂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艳丽;中国文学中的怨恨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石峰;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6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永前;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D];兰州大学;2006年
8 林婷;论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生存背景[D];青岛大学;2004年
9 廖哲平;论21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狼”形象[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严慧;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33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3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