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野下《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转性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21:43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野下《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转性特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 跨文化传播 译转性 寓言研究 文化研究
【摘要】:寓言是文化潜意识的具象化文本投射,它在文化传播中起着前锋的作用,西方寓言在中国的传播起源于《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播过程中不仅体现着中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激荡、相互作用,还伴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伊索寓言》以它独特的“易译转性”深入到了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寓言的“易译转性”特点决定了它强大的传播力量,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寓言式文化传播方式。 本文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寓言的“译转性”进行思考:一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翻译中的译转;二是从媒介文化的角度看寓言在现代多元媒介中的译转。主要研究内容为对寓言易译转的原因以及译转后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其对现代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与指导意义。《伊索寓言》的易译转性特点是由多方面决定的。《伊索寓言》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增删修订的过程,而经过多方增删的《伊索寓言》不再是单一的古希腊文化载体,而成为了多元文化的载体。寓言本身所具有的多义性与复义性特征以及简明统一的叙事结构,人类寓言的特质以及典型文化符号的运用等,都使《伊索寓言》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灵活性,极易完成文化的译转,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此外,《伊索寓言》在译转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翻译主体、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译转后发生了一定的文化转向。本文从近代与现代两个角度分别选取了林纾翻译的《希腊名士伊索寓言》、现代大陆流行的罗念生版、以及刘怡君翻译的台湾版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思考文化译转中产生的变化与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问题。通过对《伊索寓言》译转性特点的研究分析,提出寓言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及构建基于民族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建议。《伊索寓言》作为重要的研究案例,体现的不只是单一文本的传播,而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本文重点通过研究《伊索寓言》的译转性跨文化传播特点,思考中外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的问题,探寻《伊索寓言》能够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的原因,对寓言式传播的过程、特点研究进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伊索寓言 跨文化传播 译转性 寓言研究 文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第1章 《伊索寓言》概述18-26
- 1.1 《伊索寓言》简介18-19
- 1.2 《伊索寓言》的主要版本19-21
- 1.3 《伊索寓言》的文化价值21-26
- 1.3.1 《伊索寓言》是人类思维方式进步的重要标志21-22
- 1.3.2 《伊索寓言》是人类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22-23
- 1.3.3 《伊索寓言》是人类民族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23-24
- 1.3.4 《伊索寓言》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研究范本24-26
- 第2章 《伊索寓言》的易译转性特点分析26-52
- 2.1 文化译转理论概述26-27
- 2.2 《伊索寓言》在中国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译转的表现27-34
- 2.2.1 《伊索寓言》在书籍报刊中的译转27-32
- 2.2.2 《伊索寓言》在其他媒介中的译转32-34
- 2.3 《伊索寓言》易译转性原因分析34-52
- 2.3.1 文化多元性思维使其译转中更易于融入其他文化34-40
- 2.3.2 可阐释性与复义性为文化的译转提供多种可能性40-43
- 2.3.3 简洁生动的叙事方式,,增强文化译转中的灵活性43-46
- 2.3.4 人类寓言的特质为文化译转更具普世性提供基础46-47
- 2.3.5 典型文化符号的运用,增强译转中文化的传播力47-52
- 第3章 《伊索寓言》译转中的文化转向52-57
- 3.1 《伊索寓言》与近代“豪杰译”53-54
- 3.2 《伊索寓言》与现代陆台差异54-57
- 第4章 关于《伊索寓言》译转性的启示57-62
- 4.1 寓言式跨文化传播策略57-60
- 4.1.1 以典型的文化符号为基点,构建中华文化符号体系57-58
- 4.1.2 以寓言式表达方式为重点,适应西方文化解读方式58
- 4.1.3 以多元性文化思维为视角,坚持“和而不同”原则58-59
- 4.1.4 以柔和的传播方式为手段,潜移默化进行渗透传播59-60
- 4.2 “中华”文化传播策略60-62
- 4.2.1 正视差异,整合资源60-61
- 4.2.2 加强交流,因势利导61-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鸿芹;余汉英;;从操控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受控对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孟丽;刘莉;;《伊索寓言》在近代中国报刊上的传播[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席绪云;;中西方寓言翻译之比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何静翔;杨万毅;;柳宗元与克雷洛夫寓言作品比较研究的意义综述[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付江涛;白丹丹;;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伊索寓言的语篇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3期
6 陈静;孔令斌;;复制与孤独:后现代语境下《百年孤独》的寓言解读[J];滁州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袁筱一;;探索人性的寓言世界——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郭延礼;中国近代伊索寓言的翻译[J];东岳论丛;1996年05期
9 张敬品;石广清;;跨越两重世界的精神探求——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与叶芝的诗歌《驶向拜占廷》比较[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6期
10 王佳;;拉封丹《寓言集》与中国寓言[J];法国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44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4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