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朝鲜朝使臣咏史诗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代朝鲜朝使臣咏史诗研究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东亚国家格局中的中心,其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对周边国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当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时期,此时的朝鲜半岛已经进入朝鲜王朝时期,朝鲜朝使臣与中国明朝有着频繁的使臣往来,这些朝鲜使臣汉文化素质非常高,不仅能熟练使用汉字,而且对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非常的熟悉,他们在来华途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中有数量较多的诗歌文献。对这些诗歌文献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朝鲜朝使臣的思想状况。 朝鲜使臣的大规模、频繁的出使明朝,必然会在其诗歌文献中留有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诗歌的的种种观点。朝鲜朝使臣诗歌的创作其实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中国诗歌的接受。在诗歌文献中咏史诗的创作,对中国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歌咏,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在朝鲜使臣中的接受情况。 朝鲜朝咏史诗数量有几百首,按照中国古代咏史诗的研究方法,朝鲜朝使臣咏史诗整体上看主要是“一人一咏”模式,也即“史传体”。这些咏史诗中被吟咏最多的人物和事件主要有先秦时期的伯夷叔齐主题、秦朝的秦始皇专题、汉魏晋时期的李广主题以及唐朝的天宝危机主题。这四种主题是朝鲜朝咏史诗的代表。通过中朝咏史诗的对比发现,从艺术上,朝鲜咏史诗受中国古代诗人、作品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形式上基本上处于对中国诗歌的模仿状态;而在题材内容上虽然也选择了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历史题材与人物,,但却又由于其阶级局限性,而一味的束缚在儒家纲常伦理和君臣理念的表达上。 通过对朝鲜使臣咏史诗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从人角度而言,中国古代诗人诸如杜甫等人对朝鲜使臣的人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往更高的层次上说,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古意识促使使臣们咏史,而中国儒家礼制、君臣观念对朝鲜使臣的影响根深蒂固。
【关键词】:朝鲜使臣 咏史诗 儒家文化 君臣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2;I0-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8
- 绪论8-11
- 第一章 使华概况及文献留存11-15
- 第一节 明朝与朝鲜的关系11-13
- 第二节 具体使华情况13-14
- 第三节 文献留存14-15
- 第二章 咏史诗概况15-23
- 第一节 所咏人事的时代20-22
- 一、时代跨度大而广20-21
- 二、时代选取重前抑后21-22
- 第二节 所咏人事的地域22
- 第三节 所咏名人的身份22-23
- 第三章 “史传体”咏史诗作品研究23-41
- 第一节 朝鲜使臣咏先秦事24-28
- 第二节 朝鲜使臣咏秦朝事28-32
- 第三节 朝鲜使臣咏汉魏晋朝事32-36
- 第四节 朝鲜使臣咏唐朝事36-40
- 第五节 其他体式咏史诗及非咏史诗40-41
- 第四章 中朝咏史诗比较41-46
- 第五章 儒家文化与朝鲜朝使臣咏史诗46-51
- 参考文献51-52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2-53
- 致谢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司振龙;;论《庄子》的生死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金峰;;兼论方城境内的“夏路”[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1期[C];2010年
5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6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何志国;;汉代云气纹与神仙思想[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6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6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