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理论的双重话语——基于问题意识的再审
本文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的双重话语——基于问题意识的再审
【摘要】: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问题意识 审美 双重话语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语言批评的社会历史向度研究”(13YJC751053)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从新时期伊始,伴随着对机械反映论、文学从属论等庸俗文学观的深刻反思,中国的文论研究就日趋要求淡化,乃至去除理论话语中的“政治”成分,复苏被“十七年”说教式的刻板教条所拒斥或悬置的审美话语,并将之作为本土文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宗旨。出于此旨趣,对于文化批评广泛而多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王逢振;全球化和政治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陶东风;文化批评向何处去?[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国武;;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中的政治存在与变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冯红;;从“对话”到“延异—播撒”——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翻译文本意义产生机制理论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伊迎;;化功大法——评后结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刘泱育;;新闻事件“原因分析”的历史检视[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10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5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J];文艺研究;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6期
2 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骆顺民,付崇国;批评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以《文坛边上的搜索》为视点[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赵慧平;;开展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理论进程的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5 傅利;黄芙蓉;;回归文本审美的文学批评理论:评《文学独创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2期
6 孔耕蕻;论理论的批评化——对文学研究中唯逻辑规范主义的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1期
7 龙云;;西方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功能类型及研究焦点[J];外国文学;2013年06期
8 潘冈;;文学的泛化——关于当前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对话[J];山花;2001年05期
9 萧成;从理性中心到语言中心——从南帆《文学的维度》看一种现代理论批评在中国的建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9期
10 黄茵 ,殷睿;上海举行的“90年代文学研讨会”略记[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森;;校园文学培养鲜活生命的本真[A];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成果——校园文学研究[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红;越南文学批评理论工作者代表团来陕访问[N];陕西日报;2007年
2 韩文鑫 中共党员;热望“重估”之后降临一个文学新时代[N];辽宁日报;2011年
3 杨光祖;文学还能更好些吗?[N];文学报;2012年
4 邱国红/译;为什么我要选择文学[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熊元义;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N];文艺报;2012年
6 张昊臣 李嘉璐;文学研究中的普遍性、差异性与融通性[N];文艺报;2013年
7 周思明;马克思文学批评理论的恒久魅力[N];河北日报;2011年
8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马驰;对30年来文艺理论研究现状的一些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厦门大学 林丹娅;女性文学对学科发展的重要贡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3 孙淑奇;文学体验论[D];辽宁大学;2009年
4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昱锟;文学活动中的微观媒介[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2 解德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本土化建设的当代境况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徐轶群;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历时与共时的并存[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华君;魏晋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自然”思想[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杨祝媛;三十年代学院派批评空间的生成[D];辽宁大学;2009年
6 王晓媛;走出父权话语的樊篱[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慧;论詹姆逊的文学批评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8 何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的生成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谢晖晖;文学研究术语“文学范式”何以可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1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9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