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砅艺术观念研究(1980—1995)
发布时间:2020-12-30 05:00
二十世纪末,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社会环境为艺术家提供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崇尚自我表现的前卫艺术家,他们凭借个人对艺术的直观感悟,对视觉经验的传统以及审美方式的习惯提出了挑战。在活跃于八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家中,黄永砅是西方“达达主义”在中国土壤上最早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并且以“达达精神”作为思想观念的载体引领了“厦门达达”运动,构成了“’85新潮”时期最具激进表现的艺术家群体。作为“厦门达达”主要成员,黄永砅与八十年代同期的前卫艺术家们在观念上有着共同的现实批判与文化倾向,同时,他对待国内的艺术现象与前卫艺术的发展,又有着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因此,在“厦门达达”群体创作活动外,黄永砅个人的创作与思想观念也自成一条独立线索,其艺术思想观念贯穿于其各个创作阶段的艺术作品与评论文章之中。黄永砅在艺术创作自我延续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了来自维特根斯坦哲学理论,后将其创作过程注入“偶然”的观念;另一方面受到东方哲学“道”与“禅”的深刻启示,重新对“达达”观念给予界定和阐释。由此,本文结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社会背景及“’85新潮”的文化...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八十年代的文化选择与艺术表达
第一节 审美观念流变背后的文化选择
一、打破传统观念
二、“五四精神”再叙
第二节 艺术精神与时代表达方式
一、“星星美展”现象
二、“’85新潮”现象
第二章 黄永砅艺术思想观念的构架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实验
一、“工业喷枪”实验阶段
二、“生布泼染与实物拼贴”实验阶段
第二节 来自维特根斯坦哲学理论的启示
一、谈论“表达”的局限
二、转盘制作与“非表达绘画”
第三节 “达达主义”的借用与衍生
一、“达达主义”与“厦门达达”
二、“禅宗即达达”:西方禅学的“反哺”
第三章 黄永砅对于艺术观念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绘画的死亡”的探讨
一、对“绘画的死亡”的前思考
二、“死亡的绘画”与“未亡的绘画”:对“绘画”的两种界定方式
三、“绘画的死亡”:艺术权势的消解
第二节 对于“非表达”观念的阐释
一、“非表达”:与主观对立的“形式”
二、“非表达”:与主观对立的“独立事件”
第三节 对艺术语言的逻辑悖论问题的探讨
一、艺术语言的语义“空项”
二、艺术语言的语用悖论
第四章 当代社会语境之下的观念困境
第一节 进退于“刑”与“名”之间的艺术困境
第二节 观念的承启与延伸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2947033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八十年代的文化选择与艺术表达
第一节 审美观念流变背后的文化选择
一、打破传统观念
二、“五四精神”再叙
第二节 艺术精神与时代表达方式
一、“星星美展”现象
二、“’85新潮”现象
第二章 黄永砅艺术思想观念的构架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实验
一、“工业喷枪”实验阶段
二、“生布泼染与实物拼贴”实验阶段
第二节 来自维特根斯坦哲学理论的启示
一、谈论“表达”的局限
二、转盘制作与“非表达绘画”
第三节 “达达主义”的借用与衍生
一、“达达主义”与“厦门达达”
二、“禅宗即达达”:西方禅学的“反哺”
第三章 黄永砅对于艺术观念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绘画的死亡”的探讨
一、对“绘画的死亡”的前思考
二、“死亡的绘画”与“未亡的绘画”:对“绘画”的两种界定方式
三、“绘画的死亡”:艺术权势的消解
第二节 对于“非表达”观念的阐释
一、“非表达”:与主观对立的“形式”
二、“非表达”:与主观对立的“独立事件”
第三节 对艺术语言的逻辑悖论问题的探讨
一、艺术语言的语义“空项”
二、艺术语言的语用悖论
第四章 当代社会语境之下的观念困境
第一节 进退于“刑”与“名”之间的艺术困境
第二节 观念的承启与延伸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2947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47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