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地理
发布时间:2021-01-08 05:07
对于美学而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不是新话题,但它却为重释地理的审美本性、重建中国美学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契机。1725年,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地理"概念,这意味着地理并非一个客观的衡量、仅对文学艺术起外在的承载和形塑作用,而是它本身就是诗性的、文学性的或审美性的。或者说,地理不是自然空间的物态现实,而是一种人工建造的完美形式。就这种地理模式的历史发生而言,它源于东西方早期自然地理认知的"尚圆"思维,由此形成的圆形视野预设了中国人对天地中心、九州、四方、四海、天下的认识。后世,中国人的地理实践基本上是围绕这一先在模式展开的。其中,自三代至魏晋,以太行山为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及美学的东西并立或对峙,而黄河成为贯通其间的地理和文化轴线;自东晋至清末民初,中国文化围绕黄河形成的东西问题,转换为跨山越河的南北问题,学分南北、画分南北、南北文学不同等论述,正是在这一新的空间格局中得以成立。但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美学乃至文学艺术在实践层面的东西南北展开,并不是对早期中国审美化的地理模式的摆脱,而是两两契合。这意味着,这一具有原型性质的地理模式,不但因其自身的审美特质而天然关乎于文...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本文编号:2963971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本文编号:2963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96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