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诗经》法译的“赋比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1:17
本文以中国市场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许渊冲法译《诗经》(Livre de la Poésie)全本作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来研究许渊冲对《诗经》“赋比兴”的表现与阐释。首先,关于“赋”,许渊冲法译《诗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诗中“赋”句的直叙、直言与质朴的表达,并彰显了“赋”内涵的层次性、对话性与时空性的特征。其次,关于“比”:主要从动物物象、植物物象、无生命自然物象、人造物象四种主要的物象为切入点,得出许渊冲有效表现了“比”通过特定物象的具体活动,隐射相似人事行为的修辞特征,但许渊冲自身推崇的“浅化”和“意美”等翻译手法却会阻碍这种特征的表达。其三,关于“兴”:主要探讨“兴”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证明了许法译《诗经》表现了“兴”起情、谐韵的创作特征,呈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学理念,并运用题解使“兴”指向美刺、民俗、德教等深层内涵。本文通过对许渊冲《诗经》法译“赋比兴”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许渊冲有效地还原了“赋比兴”作为文学创作手法的本质特征,通过译文清晰地呈现了此三者之异同,纠正了之前法国译者对“赋比兴”认识的偏误;第二,许渊冲法译《诗经》关注到了“赋比兴”指涉...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典籍外译现状与问题
二、许渊冲及其中国文学法译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诗经》法译简史
二、《诗经》法译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赋”的呈现与阐释
第一节 直叙性
第二节 层次性
第三节 对话性
第四节 时空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比”的呈现与阐释
第一节 动物物象
一、虫类“比”象的预言属性
二、小型野兽比国家危机
第二节 植物物象
一、植株变化比处境变化
二、农作物实用价值比人的价值
三、自然变化与实用价值的综合展现
第三节 无生命自然物象
一、天气现象比夫妇分离
二、自然水系比恋人思慕
第四节 人造物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兴”的呈现与阐释
第一节 起情与谐韵
一、起情
二、谐韵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物我合一”
二、自然规律与人事秩序的相谐
第三节 多义性的表现:美刺、风俗、德教
一、多义性的表现方式
二、“多义性”指向的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法语读者对许渊冲法译《诗经·国风》的反馈分析——以比利时法语学生反馈情况为例
(二)法语读者对许渊冲法译《诗经》的阅读反馈问卷原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汪榕培教授访谈录[J]. 班柏. 山东外语教学. 2018(06)
[2]让文学还归文学:耶稣会士顾赛芬《诗经》法译研究[J]. 蒋向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诗何以兴——再论《诗经》的文化作用[J]. 熊建军,王昌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4]昧式之“兴”:一种发生诗学理论[J]. 刘晓明,孙向荣.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5)
[5]典籍翻译的道与器——潘文国教授访谈录[J]. 王宇弘,潘文国. 中国外语. 2018(05)
[6]《诗集传》“赋比兴”次序发微——兼谈论比、兴兼用与专用问题[J]. 李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4)
[7]浅析《诗经》中爱情诗“赋、比、兴”的结构布局[J]. 龙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15)
[8]古代中国祭祀的文化意蕴探析[J]. 胡永兴.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8(02)
[9]《诗经》中蒿类植物意象的运用探析[J]. 车艳妮,连雅囡.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04)
[10]从“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看后殖民主体建构问题——以“新移民文学”批评为个案的研究[J]. 邓伟. 江汉论坛. 2017(12)
博士论文
[1]诗兴研究[D]. 陈庆辉.武汉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许渊冲《诗经》法译研究[D]. 郝田野.南京大学 2018
[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对比分析《诗经》鸟意象的英译处理对起兴句效果传达的影响[D]. 李巧.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3]程抱一与许渊冲唐诗法译比较分析[D]. 李莹倩.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
[4]论“兴”[D]. 方珍.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许渊冲的唐诗法译研究[D]. 张琴.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9024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典籍外译现状与问题
二、许渊冲及其中国文学法译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诗经》法译简史
二、《诗经》法译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赋”的呈现与阐释
第一节 直叙性
第二节 层次性
第三节 对话性
第四节 时空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比”的呈现与阐释
第一节 动物物象
一、虫类“比”象的预言属性
二、小型野兽比国家危机
第二节 植物物象
一、植株变化比处境变化
二、农作物实用价值比人的价值
三、自然变化与实用价值的综合展现
第三节 无生命自然物象
一、天气现象比夫妇分离
二、自然水系比恋人思慕
第四节 人造物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兴”的呈现与阐释
第一节 起情与谐韵
一、起情
二、谐韵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物我合一”
二、自然规律与人事秩序的相谐
第三节 多义性的表现:美刺、风俗、德教
一、多义性的表现方式
二、“多义性”指向的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法语读者对许渊冲法译《诗经·国风》的反馈分析——以比利时法语学生反馈情况为例
(二)法语读者对许渊冲法译《诗经》的阅读反馈问卷原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汪榕培教授访谈录[J]. 班柏. 山东外语教学. 2018(06)
[2]让文学还归文学:耶稣会士顾赛芬《诗经》法译研究[J]. 蒋向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诗何以兴——再论《诗经》的文化作用[J]. 熊建军,王昌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4]昧式之“兴”:一种发生诗学理论[J]. 刘晓明,孙向荣.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5)
[5]典籍翻译的道与器——潘文国教授访谈录[J]. 王宇弘,潘文国. 中国外语. 2018(05)
[6]《诗集传》“赋比兴”次序发微——兼谈论比、兴兼用与专用问题[J]. 李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4)
[7]浅析《诗经》中爱情诗“赋、比、兴”的结构布局[J]. 龙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15)
[8]古代中国祭祀的文化意蕴探析[J]. 胡永兴.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8(02)
[9]《诗经》中蒿类植物意象的运用探析[J]. 车艳妮,连雅囡.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04)
[10]从“自我东方化”的批评尺度看后殖民主体建构问题——以“新移民文学”批评为个案的研究[J]. 邓伟. 江汉论坛. 2017(12)
博士论文
[1]诗兴研究[D]. 陈庆辉.武汉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许渊冲《诗经》法译研究[D]. 郝田野.南京大学 2018
[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对比分析《诗经》鸟意象的英译处理对起兴句效果传达的影响[D]. 李巧.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3]程抱一与许渊冲唐诗法译比较分析[D]. 李莹倩.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
[4]论“兴”[D]. 方珍.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许渊冲的唐诗法译研究[D]. 张琴.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9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2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