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视点转换手法在《鹿王》视译实践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04-16 04:08

  本文关键词:视点转换手法在《鹿王》视译实践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翻译是在贯通顺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在视译翻译实践过程中,由于汉语与日语分属于不同语系,分别孕育于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并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也大相径庭。如果译者一味地拘泥于原文的语义和结构,译文往往很难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真正内涵。为此,柯平教授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视点转换”的概念,即通过对原文的调整和转换,使译文更加接近原文。“视点转换”手法的运用就是为了确保译文最大程度等同于原文,使译文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同时,这一理论还可以科学地指导译者的翻译行为,为译者指点迷津。如何运用视点转换手法缩小原文与译文的差异,使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真髓,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日文奇幻小说《鹿王》节选章节的视译翻译实践认为,在视译翻译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源语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必要的视点转换,以期达到等值交换的效果。本文以《鹿王》节选章节的原文和笔者的视译译文作为研究语料,从视点转换的角度出发,探索在本次视译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视点转换手法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视点转换,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以译入语的形式为译文受众展现原文的真实风貌。本文以笔者的视译翻译实践为基础,通过对视点转换理论的分析和运用,将视点转换总结为三大类别:(1)日汉视译翻译中喻体的意象转换;(2)日汉视译翻译中以相对视点传递相同信息;(3)日汉视译翻译中以相异视点传递相同信息。本文从以上三个类别出发,分别举例分析视点转换手法在视译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视点转换 翻译 相对视点 相异视点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6;I046
【目录】:
  • 摘要4-5
  • 要旨5-8
  • 绪论8-10
  • 第一章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方法10-12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11
  • 1.3 论文构造11-12
  • 第二章 视点转换理论的概念与表现形式12-14
  • 2.1 视点转换理论的提出与意义12-13
  • 2.2 视点转换理论的表现形式13-14
  • 第三章 日汉视译翻译中的视点转换14-27
  • 3.1 日汉视译翻译中喻体的意象转换14-16
  • 3.2 日汉视译翻译中以相对视点传递相同信息16-22
  • 3.2.1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16-19
  • 3.2.2 具象与抽象的转换19-20
  • 3.2.3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20-22
  • 3.3 日汉视译翻译中以相异视点传递相同信息22-27
  • 3.3.1 主体的转换22-23
  • 3.3.2 句型的转换23-25
  • 3.3.3 描述词的转换25-27
  • 结论27-29
  • 参考文献29-31
  • 附录31-70
  • 导师及作者简介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倩;谢旭升;;译文质量与译者传统角色的颠覆[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肖安法;;论译文质量的检验[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4期

3 徐盛桓;译文质量评估的数学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4 热外都拉,李培环;对一些译文的意见[J];语言与翻译;1989年01期

5 李立达;谈“雅”及译文的“雅”处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6 曾谢岩;谈谈国际会议通知的译文质量[J];中国科技翻译;1993年02期

7 刘宪军;地方外宣资料译文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02期

8 姚雪梅;;文学译文的翻译策略分析:如何关照译文的读者[J];芒种;2012年13期

9 刘精香;一篇珠圆玉润的译文——浅评How to Mark a Book的汉译[J];大学英语;1993年04期

10 韩子满;过犹不及——浅论译文的归化问题[J];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立林;;译文质量的主观评价[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侯敏;侯敞;;汉英机译系统译文质量的评测[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朱宪超;;十年翻译路(2000-2010)——谈谈我对翻译工作的几点认识[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玲;;理解对译者意味着什么[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5 董振东;董强;;机译研究中的一些误区——从译文质量分析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陈绛;;评《中国的现代化》的名词翻译——兼及若干译本的译名问题[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7 陈可;;论高语速语境下中英同传的简约处理[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8 张霄军;杨云峰;;英语否定句的四种机译质量评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冯威;译著质量:一个死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2 林晓琴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生态翻译学:“三位一体”,,译者主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蒋一帆;邮集翻译的质量标准[N];中国集邮报;2009年

4 张卫族;《杰克·韦尔奇自传》翻译硬伤多得令人忧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5 王鸣阳;谈科技翻译质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田小满;学者解析当下学术翻译症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葛崇岳;也说文学翻译信、达、雅[N];安徽日报;2004年

8 勿罔;翻译大奖外行胜内行[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林会敏(书评人);译海里的夜行灯塔[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娟;“南京市电子地图地名翻译”项目审校报告[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淼;传播学视角下的《易经》翻译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梁瑾璇;汉语博物馆文本英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翟云超;机器翻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泽兵;机器翻译中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译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奎地;论计算机辅助译文质量控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7 丁国庆;视点转换手法在《鹿王》视译实践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徐灵;关于译文“翻译腔”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晓敏;译文评价实用标准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熊志敏;联合国文件的特点以及为提高该类文件译文质量的翻译流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视点转换手法在《鹿王》视译实践中的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9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1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