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功能对等角度对《中国佬》汉译本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06:33

  本文关键词:从功能对等角度对《中国佬》汉译本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奈达(Nida)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的概念,他将其与形式对等区分开来,并特别强调了好的翻译应达到与原文的动态对等而不是刻板的形式对等。他把功能对等定义为“译文读者对译文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Nida,2004:76),从而把读者反应提高为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结合奈达对翻译的定义,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译文对原文信息的传译,即对原文意义与风格的再现。奈达的理论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中国并受到了极大的推崇,之后,学术界逐渐出现了对其理论的批判之声,其中之一就是怀疑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指导文学翻译。然而,奈达对其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实现了功能对等理论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扩大了这一理论的应用范围。通过分析国内对功能对等理论出版物的统计,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功能对等理论应用的关注在持续增长,这也证明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可行性。基于此种背景,本文尝试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中国佬》的汉译。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华裔美国作家这个族群身份的特殊性,也赋予其作品独有的特色。汤亭亭作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中国佬》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情况作了量化的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学界对《中国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有的文化杂合性特征、女性主义特征以及后殖民主义特征等方面,却鲜有对以其为代表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研究。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佬》的汉译。首先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自上而下的翻译过程,即分析、转换、重组、检验,以量化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归纳出《中国佬》特有的文化杂合性、作者的后现代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多重主题,这些特征都是翻译中必须传达的作品的重要内容。在译本的对比分析部分,利用文本分析工具对原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来自中国的父亲》这一章节的统计量化研究,分析总结出李美华版和肖锁章版的译本对同一章节主题信息的传递,从而推测出两译本全文与原文功能对等的程度。根据奈达对翻译的定义和对意义的分类,通过对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利用大量的例子说明两译本为了传达原文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意义以及蕴含在原文风格和文化因素中的内涵意义而采用的策略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本文利用大量的例子具体比较说明两译本与原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与修辞意义方面的对等情况,与原文风格的对等情况和对原文中特有的中国文化因素的回译情况。在具体分析中指出李美华和肖锁章两译者翻译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并对未成功传递原文意义或风格的译文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深入分析原文和两个汉译本,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归纳出以《中国佬》为代表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策略。首先指出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必须基于对华裔历史与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避免出现因背景知识缺失而造成的错译;其次,对于专有名词的汉译,应采取灵活的方法,包括还原某些专有名词在汉语中已有的惯用表达以及对中文人名称呼的回译;最后,适当运用注释实现翻译对原文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异化和对中国文化的回译,确保最大程度上地传达原文意义,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相似反应。
【关键词】:《中国佬》 功能对等理论 意义对等 风格对等 回译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 in English6-8
  • Abstract in Chinese8-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32
  • 2.1 An Overview of China Men and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14-19
  • 2.1.1 Maxine Hong Kingston’s China Men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14-15
  • 2.1.2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15-19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a Men and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19-23
  • 2.3 An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23-32
  • 2.3.1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24-26
  •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26-32
  • 2.3.2.1 Studies on“Functional Equivalence”Abroad26-27
  • 2.3.2.2 Studies o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t Home27-3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work32-42
  • 3.1 Nida’s Functional Theory32-39
  • 3.1.1 Form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32-35
  • 3.1.2 Readers’ Response35-37
  • 3.1.3 Previous Studies Abroad37-39
  • 3.2 Feasibilit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Guiding39-42
  • Chapter Fou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Men’s Translation42-88
  • 4.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Men42-50
  • 4.1.1 Hybridity43-45
  • 4.1.2 Post-modernist Writing Styles45-47
  • 4.1.3 Multiple Themes47-50
  • 4.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a Small-scale QuantitativeResearch50-56
  • 4.2.1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Full Text50-52
  • 4.2.2 High- frequency Words52-55
  • 4.2.3 Key Words in the Source Text55-56
  • 4.3 A Case Analysis of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Based on Close Reading56-88
  • 4.3.1 Comparative Study on Meaning Equivalence57-79
  • 4.3.1.1 Lexical Meaning57-71
  • 4.3.1.2 Grammatical Meaning71-75
  • 4.3.1.3 Rhetorical Meaning75-79
  • 4.3.2 Comparative Study on Style Equivalence79-82
  • 4.3.2.1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79-80
  • 4.3.2.2 Colloquial Expressions80-82
  • 4.3.2.3 Mispronunciations82
  • 4.3.3 Cultural Context82-88
  • 4.3.3.1 Culture-specific Words84-85
  • 4.3.3.2 Chinese Poems85-86
  • 4.3.3.3 Chinese Traditional Customs86-88
  • Chapter Five Strategies for th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a Men and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88-94
  • 5.1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88-89
  • 5.2 Dynamic and Flexibl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89-90
  • 5.2.1 Applying the Accepted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s89-90
  • 5.2.2 Back-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per Nouns90
  • 5.3 Proper Annotations Applied as Cultural Compensation90-94
  • 5.3.1 Foreignization of Western Cultural Elements91-92
  • 5.3.2 Domest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92-9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94-96
  • Bibliography96-100
  • Acknowledgements100-102
  • Appendix I102-106
  • Appendix II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维;;论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在翻译中的辩证体现[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赵文娟;;从功能对等角度谈儿童文学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3 权金名;王超;;功能对等:国内优质品牌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欧阳恒维;论“功能对等”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5 王军伟;功能对等:问题与对策[J];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6 陆刚;论文章标题英译的功能对等[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4期

7 李鉴,魏俊轩;英汉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与文化对比[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翁小云;;从英汉互译实例浅析“功能对等”翻译标准[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王欣;;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S2期

10 吕朦;;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国文;;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功能对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陈道明;;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大

本文编号:319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19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9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