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框架下《围城》隐喻英译的效度
本文关键词:关联理论框架下《围城》隐喻英译的效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提出的。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就在寻找关联性,而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取得最大关联性。翻译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还要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推理。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要有关联性,取决于两个主要的因素: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当二者达到最佳程度时,才能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语境效果越好,读者所付出的推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高。对翻译的研究不能局限在对翻译文本的分析,而应转向对翻译系统机制的研究。因此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模式就是对阐释过程或行为进行描述即构建翻译的语法体系。赵彦春教授提出通过一价译元和二价译元两个层次来认识翻译的两种模式即一价译元-推理模式和二价译元推理模式。由此得出翻译的基本点是:将一价译元推理模式中的规约意义和二价译元推理模式中的本义或短路会话隐含译出乃是翻译的正途,其会话隐含留给受体去推导。而译文的效度取决于是否体现了交际者的意图,是否满足了受体的期待。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也是一种以词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心理、宗教等方面。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从译元分析的角度对《围城》英文译本中隐喻翻译的效度进行分析,并结合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两个因素评价译本中隐喻翻译的效果,希望能丰富和深化隐喻翻译这一领域的探讨。
【关键词】:《围城》 关联理论 隐喻翻译 译元 翻译效度 信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Acknowledgements7-10
- Introduction10-12
- Chapter One Relevanc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Validity12-28
- 1.1 . Relevance Theory13-15
- 1.2. Relevance Theore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15-17
- 1.3. Translational Validity in Light of Relevance Theory17-24
- 1.3.1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al Constituents17-20
- 1.3.2. Translational Validity20-24
- 1.4. Translational Fidelity24-26
- 1.5. The Links between Relevance Theory and Validity26-28
- Chapter Two A Brief Study on Metaphor28-37
- 2.1. Definitions of Metaphor28-31
- 2.2. Studies of Metaphor in the West31-34
- 2.3. Studies on Metaphor in China34-35
- 2.4. Translation of Metaphor35-37
- Chapter Three A Case Study----Validity of Metaphors Transl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 in Light of Relevance Theory37-57
- 3.1. Introduction to Wei Cheng and its English Version—Fortress Besieged37-38
- 3.2.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 in Wei Cheng38-39
- 3.3. A Case-study of Validity of Metaphors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ranslational Constituents Angle in Light of Relevance Theory39-57
- 3.3.1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People’s Features39-42
- 3.3.2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Speeches42-49
- 3.3.3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y49-52
- 3.3.4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Objects52-57
- Chapter Four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Validity of MetaphorTransl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57-67
- 4.1. Translating the Short-circuit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of Bivalent Translation Constituents of Metaphor57-61
- 4.2. Translating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Bivalent Translation Constituents of Metaphor61-64
- 4.3. Interpreting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of Translation Constituents of64-67
- Conclusion67-69
- Reference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敏;浅谈《围城》的艺术特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戈双剑;繁茂、精妙的语言秀——《围城》语言浅析[J];汉字文化;2003年03期
3 金宏宇;《围城》的修改与版本“本”性[J];江汉论坛;2003年06期
4 刘学明;论《围城》讽刺内涵的多重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周水涛;《围城》的戏谑性初探[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新民;浅谈《围城》题旨的多义性[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7 刘学云;解读《围城》[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隋清娥;试论《围城》批判封建家族制度之意蕴[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王修志;《围城》语言变异美论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夏惠杰;《围城》的比喻艺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围城》内外[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程致中;;《围城》主题新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韩刚;;《围城》多层意蕴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张萍;;《围城》中的比喻解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志明;周X;;《围城》与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吴昌红;;一座精神堡垒 两种小说形式——《小世界》与《围城》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止庵;重温《围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止庵;回到《围城》[N];华夏时报;2002年
3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记者 邓丹;有人出书破解《围城》之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杨绛;写在《围城》汉英对照本之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秋禾;愤世恨人读《围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8 何晶;浅谈《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6年
9 李昕晖;红色记忆 恢弘巨制[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曾艳兵;《围城》里的艾略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浩;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陈倩倩;《围城》词汇现象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3 张敏杰;《围城》的语言艺术[D];兰州大学;2007年
4 冀倩;《围城》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与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白晓燕;《围城》及其英译本中隐喻的模因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冯岚;从美学角度谈《围城》的辞格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曾润丽;《围城》与荀子[D];浙江大学;2008年
8 贺晚青;《围城》与《小世界》中的现代学者形象之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贺婷;顺应理论视角下对《围城》中反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10 裴恒高;新批评视域下的《围城》反讽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关联理论框架下《围城》隐喻英译的效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