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义的翻译”—“人的文学”时期周作人翻译活动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19:55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时期译介了一批具有“共通精神”的外国文学著作,这共通的精神即现代人道主义。同时周作人结合自身对外国新文艺与中国现实国情的理解,形成了以“人的文学”为核心内容的文学观念。为了进一厘清“人的文学”时期,周作人的翻译活动如何推进“人的文学”的发生及如何推动现代人道主义的实现的,文章从“为主义的翻译”的角度,对周作人“人的文学”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了详细地考察。文章首先对“人的文学”时期周作人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梳理。周作人早期的翻译活动受到过很多方面的影响,晚清翻译界三大派的译作周作人都有所涉猎,如严复的《天演论》,林纾的《茶花女》,梁启超的《十五小豪杰》,这些不同翻译风格的小说对周作人的翻译生涯影响颇深。周作人在“人的文学”时期翻译活动中一共翻译了58篇作品,来源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位作者。从数量上,以日本最多;从文学类型上看,绝大多数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从国别上看,这些国家大都属于“被损害的弱小民族”之列。周作人坚信通过介绍外国的新文艺,有助于建设中国新文学,改造国民精神。接着对周作人如何利用翻译推进“人的文学”的发生进行了分析。“人的文学”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把世界...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综述
选题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人的文学”时期周作人翻译活动概况
第一节 翻译活动:从晚清到“五四”
第二节 “人的文学”时期周作人翻译活动分析
第二章 以翻译推进“人的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人的文学”创作的范式展现
第二节 新文学语言的有益探索
第三节 “直译”与“盗火”
第三章 以翻译推动“主义”的实现
第一节 对人类命运的“忧惧”
一、人类生活的黑暗现状
二、理想“人间”的实现
第二节 关于理想社会改造的思考
一、“抹布的人”与“人间”的“隔膜”
二、打破“隔膜”与理想社会的缔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识性装置”的建构与运作:以五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运动为例[J]. 张先飞.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5)
[2]周作人对“弱小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J]. 尹辉.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4)
[3]从托尔斯泰到周作人——“五四”俄国人道主义文艺观的受容与“人的文学”观的生成[J]. 张先飞.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7)
[4]鲁迅如何“影响”了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J]. 林少阳. 鲁迅研究月刊. 2016(07)
[5]“社会改造”与“五四”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视域[J]. 姜涛. 文学评论. 2016(04)
[6]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J]. 冉蔓,张政.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7]周作人文学翻译的路径选择[J]. 于小植.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4)
[8]周氏兄弟早期著译与汉语现代书写语言(上)[J]. 王风. 鲁迅研究月刊. 2009(12)
[9]“人的文学”:由来与终结——周作人前期的文学翻译与其文艺思想[J]. 李春. 鲁迅研究月刊. 2009(09)
[10]“五四”前期周作人人道主义“人间”观念的理论辨析[J]. 张先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5)
博士论文
[1]以“人”为目标的文学政治实践[D]. 李雅娟.北京大学 2013
[2]周氏兄弟翻译活动比较研究[D]. 陈洁.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及其现代阐释[D]. 郑意长.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论周作人的译介对其创作的影响[D]. 朱小路.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五四前后中国翻译理论论争探讨[D]. 李旭.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周作人早期翻译文学与“五四”文学[D]. 任娟.山西大学 2007
[4]论林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D]. 黄志斌.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5588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综述
选题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人的文学”时期周作人翻译活动概况
第一节 翻译活动:从晚清到“五四”
第二节 “人的文学”时期周作人翻译活动分析
第二章 以翻译推进“人的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人的文学”创作的范式展现
第二节 新文学语言的有益探索
第三节 “直译”与“盗火”
第三章 以翻译推动“主义”的实现
第一节 对人类命运的“忧惧”
一、人类生活的黑暗现状
二、理想“人间”的实现
第二节 关于理想社会改造的思考
一、“抹布的人”与“人间”的“隔膜”
二、打破“隔膜”与理想社会的缔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识性装置”的建构与运作:以五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运动为例[J]. 张先飞.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5)
[2]周作人对“弱小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J]. 尹辉.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4)
[3]从托尔斯泰到周作人——“五四”俄国人道主义文艺观的受容与“人的文学”观的生成[J]. 张先飞.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7)
[4]鲁迅如何“影响”了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与反复古的新文化运动[J]. 林少阳. 鲁迅研究月刊. 2016(07)
[5]“社会改造”与“五四”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视域[J]. 姜涛. 文学评论. 2016(04)
[6]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J]. 冉蔓,张政.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7]周作人文学翻译的路径选择[J]. 于小植.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4)
[8]周氏兄弟早期著译与汉语现代书写语言(上)[J]. 王风. 鲁迅研究月刊. 2009(12)
[9]“人的文学”:由来与终结——周作人前期的文学翻译与其文艺思想[J]. 李春. 鲁迅研究月刊. 2009(09)
[10]“五四”前期周作人人道主义“人间”观念的理论辨析[J]. 张先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05)
博士论文
[1]以“人”为目标的文学政治实践[D]. 李雅娟.北京大学 2013
[2]周氏兄弟翻译活动比较研究[D]. 陈洁.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及其现代阐释[D]. 郑意长.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论周作人的译介对其创作的影响[D]. 朱小路.四川师范大学 2017
[2]五四前后中国翻译理论论争探讨[D]. 李旭.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周作人早期翻译文学与“五四”文学[D]. 任娟.山西大学 2007
[4]论林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D]. 黄志斌.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55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5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