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1-10-24 20:45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嵇康传之后世的作品是我们了解嵇康的主要依据。目前学界对嵇康作品的研究虽然呈现日益炽热的趋势,但前人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嵇康的思想与作品风格等论题,而嵇康作品对前人的接受研究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致力于嵇康作品的接受研究,以戴明扬先生所校注的嵇康集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主要参考资料,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嵇康创作对屈原的接受。论文第一章介绍了目前嵇康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方案。第二章分析嵇康对屈原接受的原因。嵇康对屈原的学习与接受虽有作者性格的原因,但与时代也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他们共同处在一个混乱动荡的社会和开放的思想环境中,相似的时代背景为嵇康对屈原的接受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章与第四章论述嵇康对屈原的接受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嵇康的作品分为诗歌与文章两种文学形式。第三章分别从诗歌所运用的意象词句、诗歌体式、诗歌的抒写特点以及诗歌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与作风等角度论述嵇康诗歌对屈原的接受。在意象方面,嵇康诗歌所运用的意象多著《楚辞》之色彩;而嵇康频繁使用的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句式也肇始于屈原的作品。同屈原一样,嵇康也喜欢在...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嵇康创作对屈原接受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 硝烟弥漫的战国社会
        二、 尔虞我诈的魏晋时期
    第二节 思想原因
        一、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 诸子复兴灭裂杂糅
    第三节 魏晋时期对屈原的接受
第二章 嵇康诗歌对屈原的接受
    第一节 意象词句之接受
        一、 意象接受
        二、 句式接受
        三、 连绵词接受
    第二节 体式之接受
        一、 组诗形式
        二、 骚体诗形式
    第三节 抒写特点之接受
        一、 “反复”的抒写特点
        二、 “断乱”的抒写特点
        三、 “矛盾”的抒写特点
    第四节 思想风范之接受
        一、 反常性的思想
        二、 虚无主义思想
        三、 狂狷孤介作风
第三章 嵇康文章对屈原的接受
    第一节 形式之接受
        一、 设论体
        二、 乱辞
    第二节 精神之接受
        一、 理性精神
        二、 创新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介绍
    导师沈文凡教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法之间:黄老政治哲学的思想空间[J]. 郑开.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2]魏晋南北朝诸子学述略[J]. 陈志平.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7(02)
[3]屈原《卜居》与嵇康《卜疑》的互文性解读[J]. 叶当前.  武陵学刊. 2015(04)
[4]从邹衍到屈原:“大九州”理论对屈辞的影响[J]. 汤洪.  文学评论. 2014(06)
[5]屈原《远游》的空间书写与精神指向[J]. 王德华.  文学遗产. 2014(02)
[6]《诗经》《楚辞》连绵词考论[J]. 贾爱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7]论邹衍思想中的儒、道成分[J]. 藏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8]千载嗣响——浅说鲁迅与嵇康[J]. 皮元珍,麦苗.  长沙大学学报. 2010(06)
[9]陶渊明组诗艺术[J]. 魏耕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10]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刘师培论魏晋[J]. 毛新青.  兰州学刊. 2008(07)

博士论文
[1]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 罗文卿.山东大学 2011
[2]汉代骚体诗赋研究[D]. 李慧芳.浙江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魏晋诗歌兰意象研究[D]. 普琪.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嵇康书、论研究[D]. 古倩雯.广西师范大学 2016
[3]嵇康诗歌“清峻”风格及其成因研究[D]. 徐雪.青海师范大学 2015
[4]隋前文人组诗研究[D]. 章伟.安徽师范大学 2014
[5]传统的守望者—嵇康与正始文学研究[D]. 姚建改.河南大学 2013
[6]魏晋文学楚辞接受研究[D]. 种光华.河北大学 2010
[7]论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的儒家素养[D]. 巴晓津.福建师范大学 2008
[8]嵇康诗文风格论[D]. 赵永平.青海师范大学 2008
[9]魏晋游仙诗研究[D]. 储晓军.安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55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55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2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