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交互影像作品《碎片·链接》创作解析

发布时间:2021-11-22 12:3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虚拟网络社交的主流化、网络场景访问的频繁化,使人们的生活状态逐渐变得“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制约了人们对客观事实感知的不确定性,需要更多的信息重组才能达成客观认知;碎片化信息阅读的形态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变得快捷化、表层化,一定程度影响了阅读的沉浸体验,需要进行捕捉信息后的深度阅读来补充和深化才有意义。交互影像作品《碎片·链接》以“碎片化”为主题,对艺术形态及互动形式的选择及可行性进行剖析,对传统皮影艺术形态进行创新设计,从交互体验的角度出发对Kinect体感互动流程进行设计。通过皮影艺术形态与体感互动形式的结合,表现“碎片——链接——重构——操控”这一过程,以隐喻的方式,暗示在“碎片化”状态下,将自律及思考作为节点,对各种碎片进行链接,重构生活方式,把握自己的人生。同时,皮影艺术形态与体感互动形式的结合,为传统艺术形态的创新设计及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对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章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交互影像作品《碎片·链接》创作解析


唐山皮影生旦净丑(图片来源:《中国民间皮影》孙建君编著)

影像,作品,契合点,主题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特征使得皮影的“形”与作品的“意”恰好吻合,可充分阐述作品内涵。在作品主题的视觉表现上,作品着重“碎片化”效果的呈现,表现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生活处于“碎片化”状态之中,被各种“碎片化”信息所包围。皮影人物的泛指性即生旦净丑隐喻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碎片性隐喻“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生活状态、被“碎片化”的人;丰富性隐喻人生的丰富性、“碎片化”信息的丰富性。基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皮影艺术形态与作品的主题具有高度的契合点及结合的可行性。图1-2唐山皮影人物与作品主题的契合点(图片来源:作者绘制)第三节互动形式的选择及可行性根据作品主题内涵的需求,交互影像作品《碎片·链接》的互动形式需要具有显著的操控性特点。通过查阅资料对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使用Kinect体感互动形式进行作品的呈现。一、互动形式的选择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互动形式有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触摸互动、体感互动等,互动形式的选择与作品的主题有直接关系,以体现主题内涵为根本目标。体感互动是一种利用身体的动作来控制虚拟影像的互动形式。互动体验者受到数字媒体交互作品中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吸引,主动进入互动体验区,沉浸在提前设计好的虚拟情境里,通过身体的动作发出各种指令,屏幕上的虚拟影像根据指令产生相应变化。通过“体验”增强参与感,实现人与作品的互动。二、体感互动形式与作品主题结合的可行性6

影像,皮影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体感互动是作品主题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感互动过程中,作品意在表现“重构——操控”内涵,暗喻重构生活方式,把握人生的可能性及必要性。选择体感互动形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体感互动形式使互动者获得更加真实的操控感。互动体验者通过肢体的运动操纵幕布上的皮影影像,从视听感受、身体动作等方面完成作品主题的表达。相较于触摸式互动,体感互动的体验者动作幅度更大,体验更深刻,对作品内涵理解更加直观。互动体验者与皮影人物影像产生同步动作,引导体验者及观众思考,我们是被“碎片化”操控的木偶,抑或是操控“碎片化”完成自我的重构。体感互动形式能让互动体验者直观体验皮影人物运动的机械性。皮影人物是由多个碎片通过节点的链接组合而成的整体,运动过程中,节点带动碎片产生动作。由于节点和碎片都是硬质属性,所以运动效果具有机械性。而作品主题中,人被操控的状态是无思考的、无主见的、机械性的,与皮影的运动机械性一致,实现了主题“意”与皮影运动“形”的统一。体感互动形式与皮影戏演出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所以与皮影艺术形态结合性较好。展示方式上,二者都借由幕布这一载体来呈现内容;互动性上,皮影戏是皮影艺人透过皮影人物及故事情节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体感互动是艺术家透过影像与体验者之间的互动;操控性上,皮影戏是皮影艺人控制皮影人物产生动作,体感互动是互动体验者控制影像产生变化。图1-3皮影戏演出与体感互动游戏(图片来源:百度)第四节创作思路首先,通过对“碎片化”传播的理解,提取关键词碎片、节点、链接、重构、操控,确立“碎片·链接”这一主题要表达的内涵,即通过“碎片——链接——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的发展方向研究[J]. 王晶.  设计. 2019(06)
[2]腾冲皮影戏的影像化发展[J]. 王巍.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3)
[3]基于骨骼信息下的手势识别研究[J]. 杨和稳,杨萍萍,郭海晨.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8(12)
[4]新媒体艺术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设计[J]. 罗颖,郭超.  设计艺术研究. 2016(06)
[5]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 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0)
[6]基于沉浸体验的互动影像设计[J]. 曾真.  大舞台. 2015(08)
[7]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现象分析[J]. 林楠,吴佩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8]影像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J]. 隋波,李四达.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07)
[9]手机“碎片时间”价值的“长尾理论”分析[J]. 昝廷全,高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11)
[10]体感语境下的交互行为设计[J]. 吴伟和,万巧慧.  装饰. 2013(06)

硕士论文
[1]华县皮影交互影像艺术表现研究[D]. 朱琳.西北大学 2019
[2]数字媒体艺术对皮影戏表演的应用研究[D]. 薛艺凡.南京艺术学院 2019
[3]皮影艺术在互动装置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祁青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4]皮影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利用研究[D]. 张楠.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交互影像作品的互动性探究[D]. 成藻.南京艺术学院 2010
[6]唐山皮影造型艺术研究[D]. 王丽梅.西安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11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511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a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