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18:08

  本文关键词: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雅明,1892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于1940年初逝世于西班牙边境的小城。他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影响后世的作品,生产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发展。本文要介绍的是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并非有一套系统的阐释程序,例如先提出概念,进行概念的界定,然后进行推演和论证,这是一般理论家的做法,而本雅明是反对这种概念式思维的。所以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分析,只能从他的著述中寻找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本雅明建构了比较系统的艺术生产理论。而且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由此,本文主要从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理论探源、对本雅艺术生产理论的建构、以及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影响和意义这三个大的方面对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进行论述。首先,第一个部分主要讨论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几个方面的来源。论述了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对本雅明的影响,以及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对它的继承和发展。随后,分析了布莱希特在戏剧技巧的革新、对观众的看重等方面带给本雅明的启示,重点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戏剧“中断”理论,因为它对本雅明的理论影响很大。本部分的第三个方面对本雅明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争论进行了分析,指出他们之间所具有的差异和各自对技术和人类关系的态度,重点突出了本雅明对技术的态度。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具体从艺术生产者,艺术作品和艺术消费三个层面构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这篇文章中,本雅明认为传统的文艺创作者已经转化为出卖劳动的生产者,从而指出这些作者应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写作,不断生产具有生产功能的文艺作品,改造旧的艺术作品。本雅明也对艺术作品的“灵韵”的消逝和价值的转变现象进行了论述,流露出了他对技术给传统艺术带来的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艺术消费这一层面上,突出强调了本雅明对读者的作用的重视,他认为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和接受者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了可以参与到艺术产的合作者或者可以直接成为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他以无产阶级社会的报纸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最后一个部分论述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政治倾向,社会功能,强调艺术要为社会服务,而这就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这就对中国的文艺现象尤其是对当下迅速发展的消费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章也简要说明了法兰克福学派所处时代的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区别。其次,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技术给艺术带来的变化持比较乐观的态度,阐明了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积极方面的作用,打破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垄断地位和对大众文化的敌对态度,促进了当代社会消费文化和后消费文化的发展。总之,本文以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来源为起点,开启了讨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源头。重点梳理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内涵,包括生产者、作品、艺术消费,建构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轮廓。在文章的最后讨论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意义以及在当下社会可挖掘、可产生的价值。
【关键词】:艺术生产 灵韵 震惊 技术 政治倾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论文研究目的、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第一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来源13-22
  • 第一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思想来源13-19
  •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13-15
  • 二、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本雅明的影响15-17
  • 三、布莱希特的生产美学17-19
  • 第二节 阿多诺与本雅明之间的争论19-22
  • 第二章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22-40
  • 第一节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23-28
  • 第二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28-33
  • 一、艺术作品“灵韵”的消逝28-30
  • 二、从崇拜价值到展示价值30-33
  • 第三节 艺术消费33-40
  • 一、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33-36
  • 二、感知方式从对传统艺术的经验沦为对现代艺术的体验36-40
  • 第三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价值和意义40-51
  • 第一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社会价值40-44
  • 一、强调文艺作品的倾向性40-41
  • 二、丰富了文艺理论话语41-44
  • 第二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在现代语境下的指导意义44-51
  • 一、突破了之前学界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丰富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视角44-47
  • 二、对机械复制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消费的促进47-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晓;;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2 李心峰;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兼与邵建同志商榷[J];文艺争鸣;1991年06期

3 秦忠翼;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4 蒋继华;;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艺术”的生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再考察[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罗中起;;类活动: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6 赵传敏;徐文培;;2 0世纪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逆境和顺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7 莫其逊;;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赵红艳;张壮;;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9 李静;;“间性”视角下的艺术生产理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王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意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志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西方到中国[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清民;;后现代景观下的艺术生产[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仁寰;追逐先进文化的前进足音[N];辽宁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乔;新时期艺术生产理论的中国化及启示[D];济南大学;2010年

2 陈苑;当代艺术产业化生产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敏惠;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与当代中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汤海燕;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吴晓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艺术生产理论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妤;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赵传敏;从本雅明到伊格尔顿[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崔晓伟;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9 贡巧丽;艺术中的技术之思[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曹丽娜;唐代民间营利性乐舞的生产与流通[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94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d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