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翻译语言的时代标记—比较德国短篇小说《茵梦湖》的两个中译本
本文关键词:功能主义视角下翻译语言的时代标记—比较德国短篇小说《茵梦湖》的两个中译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翻译研究离不开对翻译作品的研究,传统的对翻译作品的评价模式,甚至现在多数人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译文是不是跟原文相符”或者说“译文是不是跟原文对等”,是,则“好”,不是,则“不好”。今天,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作为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德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进行原文分析,包括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文外因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时间(代)因素。诺德强调这里的时间(代)因素是双向的,既指原文产生的时间(代),也指译文产生的时间(代)。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框架,通过对比两个产自不同时代的小说中译本,专门探讨了时间(代)因素对翻译语言在词、句、篇三个层面的影响,得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每个时代有其特色的语言风格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主义视角下由于时间(代)差异造成的文学经典重译的必要性。本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第二章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及其理论,重点是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及其对时间因素的相关阐述;第三章简单介绍了小说《茵梦湖》在中国的接受情况,重点介绍了两个中译本的时代背景;第四章对比分析了由于时代而造成的两个中译本在词、句、篇的语言差异;最后一章作了总结性的探讨。
【关键词】:德国功能主义 语言变迁 茵梦湖 文学经典重译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正文10-66
- 参考文献66-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付天海;;隐匿的情感——评小说《茵梦湖》的空间化叙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2 张世君;诗意小说《茵梦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3 马君玉;;新译《茵梦湖》有感[J];译林;2007年04期
4 灵岩放歌;;茵梦湖[J];参花(上);2013年08期
5 卫茂平;《茵梦湖》在中国的译介和浪漫主义的胜利[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2期
6 芦力军;;诗意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从《茵梦湖》看诗意现实主义的唯美表现手法[J];南都学坛;2007年06期
7 王伟;;论《茵梦湖》的悲剧因素[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9期
8 刘颖;;记忆与性别——论施笃姆小说《茵梦湖》中的性别叙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马伟业;《茵梦湖》与中国现代爱情小说[J];学术交流;1992年02期
10 刘文荣;;爱的书写(下)[J];名作欣赏;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龄 章谊;重读《茵梦湖》[N];中华读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凯;功能主义视角下翻译语言的时代标记—比较德国短篇小说《茵梦湖》的两个中译本[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2 李冉;《茵梦湖》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3年
3 向绍英;以特奥尔多·施笃姆的《白马骑士》为例论个体身份的社会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功能主义视角下翻译语言的时代标记—比较德国短篇小说《茵梦湖》的两个中译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9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