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译者主体性理论视域下文学作品《喜福会》翻译探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7:05

  本文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理论视域下文学作品《喜福会》翻译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 《喜福会》 华裔文学


【摘要】:作为翻译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先驱,程乃珊在翻译作品时充分展现了译者主体性,不仅基于自身文化身份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认同选取了《喜福会》作为翻译文本,而且根据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使译作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很好传递了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以程乃珊的《喜福会》译本为例,简要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作者单位】: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 《喜福会》 华裔文学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1]翻译中不管是对语言的跨文化转换,还是更深层次的艺术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后现代转向背景下,[2]文本中心论被打破,而译者作为主体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玲;;沟通的力量——解读《喜福会》中的人物冲突与解决途径(英文)[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辛洁;;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3 姜凌;;《喜福会》中的汉语(英文)[J];思想战线;2010年S2期

4 刘向辉;;母爱的冲突与回归——重读《喜福会》[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12期

5 欧阳灿灿;;从身体角度看《喜福会》中母女隔阂的形成与消解[J];长江学术;2012年02期

6 冯蕾;;《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J];名作欣赏;2013年02期

7 张尖;;《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J];名作欣赏;2013年05期

8 严丽霞;;从《喜福会》看中西面子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韦佳星;;从《喜福会》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4年09期

10 邵莉;;读者眼中的《喜福会》民俗文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爽;亚裔美国人: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阳;多重的交响—《喜福会》的对话解读[D];郑州大学;2015年

2 徐文艳;从目的论对比研究《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D];苏州大学;2015年

3 康晓佳;《幸福会》与《邻居》中身份探寻主题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聂俊;论《喜福会》中的叙事技巧[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魏平;《喜福会》中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9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9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89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a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