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莱辛《拉奥孔》的“行动论”文学观
发布时间:2017-10-12 00:03
本文关键词:论莱辛《拉奥孔》的“行动论”文学观
【摘要】:莱辛作为德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发表《拉奥孔》的根本动因是以文学启蒙思想。笔者将这部作品本身和诸多前辈对《拉奥孔》的研究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认识到以往国内外研究者大多围绕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展开研究和论述,他们虽然对莱辛的文学观给予肯定,但却从未进行系统的研究。笔者通过研究学习认为莱辛《拉奥孔》的文学观是以“行动论”为核心的,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的剖析和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关于题材与情节的选择。莱辛反对苏黎世派所提倡的描绘体诗和将温克尔曼的静穆理想应用于诗,提出“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这一具有革命意义的美学命题。他认为诗虽不宜描绘物体,但可以以行动“暗示”被表现物体。“最富包孕性”顷刻是莱辛在论述造型艺术时提出的基本观点,但同样有益于文学中对于情节的选择,而这些都是以行动为准则的;第二部分论述关于美好与丑陋的表现。对于美,莱辛认为各部分的美不宜并列描绘,在此基础上诗人可以用两种高明的方式来表现美:以美的效果来写美和化美为媚。对于丑,莱辛则认为各部分的丑适宜并列,丑与不同的行动结合可以产生喜剧和悲剧的艺术效果,美与丑的表现是以行动为手段的。第三部分论述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介绍莱辛主张塑造的“有人气”的英雄的观点的同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论析莱辛关于矛盾冲突和动态环境对于展现人物独特性格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是以行动为特征的观点的意义。第四部分从辩证角度对莱辛“行动论”文学观的价值和局限进行分析讨论。莱辛的“行动论”文学观,在政治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艺术理想和变革社会的要求;在理论上结合德国实际,以希腊古典文艺和莎士比亚为榜样,批判、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狄德罗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强调创作反映德国现实的作品。他的思想和理论有很大的价值和进步性,但也着实存在一些局限,我们在研究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以“行动论”文学观的视角来重新解读莱辛的这部著作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深刻、积极、生动、对文学有很大启发意义的《拉奥孔》。
【关键词】:莱辛 《拉奥孔》 诗 行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6.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一、 以行动为准则:选择题材与情节11-20
- (一) 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11-14
- (二) 以行动暗示被表现物体14-16
- (三) 选择最富包孕性的情节16-20
- 二、 以行动为手段:表现美好与丑陋20-26
- (一) 以行动表现美好20-23
- (二) 以行动表现丑陋23-26
- 三、 以行动为特征:塑造人物形象26-35
- (一) 以行动塑造“有人气”的英雄26-30
- (二) 以行动展现人物独特的性格30-35
- 四、 “行动论”文学观的价值与局限35-44
- (一) “行动论”文学观的价值35-40
- (二) “行动论”文学观的局限40-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光潜;德国启蒙运动中的美学思想——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等[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年02期
2 何开四;“诗画分界”析——关于莱辛《拉奥孔》和钱锺书《旧文四篇》的比较研究[J];当代文坛;1986年01期
3 郝春燕;;王朝闻视野中的《拉奥孔》[J];理论学刊;2007年01期
4 何云波;;诗画一律与诗画之别——苏轼、莱辛诗画之辨与中西诗学传统[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01期
5 汤凌云;;莱辛论丑的意义[J];学术界;2008年05期
6 傅怡静,谷曙光;抵牾与共识:苏轼与莱辛之诗画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马力;拉奥孔在诗与雕塑中──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美学法则[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张辉;;画与诗的界限,两个希腊的界限——莱辛《拉奥孔》解题[J];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9 克劳斯·L.贝格哈恩;胡蔚;;以批评为启蒙,以批判为批评——论莱辛的文学批评[J];国外文学;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1015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1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