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铁的《激情时代》形象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学铁的《激情时代》形象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形象学 金学铁 《激情时代》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朝鲜民族革命党
【摘要】:《激情时代》是以回顾金学铁在日本殖民地期间经历的抗日体验为素材写成的长篇著作。讲述的是穷苦的渔夫的儿子在他十多岁时经历了元山大罢工,朝鲜成为殖民地的背景下开始关心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 作家金学铁在民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己的人生中经历过特殊的时代所具有的危机和激变。他在韩国、中国、日本、前苏联等东亚国家里以身为朝鲜义勇军所感受的体验为素材的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体验的特殊性。 这部作品中作者不论对民族解放,对革命还是对阶级都有着非常肯定的视线,将通过革命的民族解放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还融合了语言和情绪,适当地发掘、复原了当时的风俗,可以说是体现他的历史观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或许当时读者对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和信任社会主义依然有效等独特的视角有些陌生,但是通过异念对人生毫无益处、要热情和冷静的理性并存等传达的信息所形成的同感来说是丝毫没有局限性的。 本文通过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的方法来研究《激情时代》中国民党,共产党以及朝鲜民族革命党(朝鲜义勇军)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形象,便比较三个政党的集体形象。本文的着重点在分析朝鲜义勇军脱离国民党而与共产党携手抗日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战胜中国国民党并取得胜利,解放全中国。 《激情时代》在作品分析了中国形象便介绍了中国社会。本文不仅研究19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形象还分析了作品中叙述者的自我形象,进一步地对当时朝鲜的文化背景和朝鲜人的文化心理也做了研究。朝鲜人以第三者的视角看中国形象,即用朝鲜义勇军的视角分析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形象。所以比较研究《激情时代》中三个政党的形象是颇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形象学 金学铁 《激情时代》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朝鲜民族革命党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2.07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1
- 正文11-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件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形象学的文化转向[J];人文杂志;2005年06期
2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J];东南学术;2014年01期
3 尹德翔;;关于形象学实践的几个问题[J];文艺评论;2005年06期
4 金安利;;近十五年来国内形象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5 王瑜嘉;;中国之“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比较[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唐丽丽;;关于形象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1年34期
7 邓繁荣;钟帆;;国内外形象学研究的现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8 林曦;;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论跨文化形象学的认识论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晓君;;艺术信息[J];戏剧文学;1991年01期
10 李睿;;从形象学角度分析17世纪以来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国定;;生态学与形象学[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海南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云龙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丛晓眉;周宁和他的跨文化形象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俊萍;试论形象学中“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二元交融[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华玲;论海外华人文学的形象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杨会敏;广西人看洋教士:西方来桂传教士的形象学解读[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3 张云丹;形象学视阈下《我的帝王生涯》英译本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汤炀;形象学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汤婧;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看《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
6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7 全美玲;金学铁的《激情时代》形象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8 蒙丽芳;异质文化交流下的中国形象[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郑琳琳;从“理想侠客”到“不完美侦探”[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10 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38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3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