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叙事与伦理回归:德莱塞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
本文关键词:欲望叙事与伦理回归:德莱塞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
【摘要】:综观德莱塞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德莱塞对人性及生命意义的观点与他的机械论创作思想产生矛盾,并由此形成了德莱塞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互为关照的双重叙事特征。德莱塞的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其小说的内在张力。作为一个有主体性和伦理意识的艺术家,德莱塞追求人生信仰和道德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其借助小说创作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道德主题的内在动因。德莱塞创作观与道德观的多重矛盾及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展示了德莱塞书写真实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 德莱塞 叙事伦理 欲望 伦理价值 道德
【基金】: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42)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经典作家,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作为美国作家中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1930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高度评价德莱塞的文学成就,认为正是德莱塞的开拓精神使美国小说从维多利亚时代豪威尔斯那种谨小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车俊思;程力;;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论德莱塞笔下“美国梦”的嬗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强昌文;论当代中国社会法律的价值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3 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吴贤静,郭松;心灵环保:环境伦理的宗教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胡文木;;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徐文军;吕军利;;刍议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维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8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阮雪琴;;浅析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德;;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变迁——以江西省余江县中童镇眼镜业为例[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赵丹;;法律职业伦理的生成与基督教传统[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9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勇;结构化工作满意度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车俊思;;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哲学沉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范先明;;“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的三种不同表现[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07期
3 杨明;张伟;;20世纪以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嬗变[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4 蒋道超;消费语境下的越界和抑制——评西奥多·德莱塞的《金融家》[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江柱;;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杨江柱;;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3 董淑铭;美国“民主”选举的实质──评德莱塞的《请君入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4 徐玲;一个不能超越文化假定的作家——试评美国现代小说先驱西奥多·德莱塞[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杨金才;从货币、劳动与理想的关系看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J];国外文学;2002年04期
6 董靖历;西奥多·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蒋道超;论德莱塞《“天才”》中的哲学沉思[J];外语研究;2002年05期
8 胡铁生;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5期
9 蒋道超;神之光的照耀——从《堡垒》看德莱塞与基督教文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蒋道超;;传统道德的终结——现代化与德莱塞小说中的伦理思想[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秀兰;苑光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嘉莉形象新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兰守亭;德莱塞:美国文学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背向救渡,转身离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周力军;生活永远是美好的[N];中国审计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旺;对话:经济学视野里的德莱塞小说[D];湘潭大学;2004年
2 王潇琳;德莱塞小说中的城与人[D];上海大学;2011年
3 吴芹;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马秀丽;德莱塞长篇小说创作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消费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慧;德莱塞创作的现代主义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邱晶;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及其悲剧审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付香媛;德莱塞小说非道德性人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奇;笃信、质疑到重构:论德莱塞小说中的“强者”意识[D];江南大学;2011年
9 张丽;论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宗教传统[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张海燕;论德莱塞小说的城市意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1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