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是文本”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世界
本文关键词:从“世界是文本”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世界
更多相关文章: 文本 世界 德里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摘要】:一般来说,文学中的世界和现实存在着不完全对等关系。但在解构主义者看来,文本和作品的区别很明显,文本是复数的,其意义不确定。这种言说使文本中的世界实际上成为语言的编织物,文学作品中的现实因语言能指的漂移变成一种幻象,这就是"世界是文本"之说的理论依据。德里达等人对世界和文本关系的阐释有助于理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诸如"存在的难民"等人物形象。"世界是文本"的命题也是一种后现代创作思维在作品中的折射,表现为"元小说"叙事策略等有别于现实主义创作的范式。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 文本 世界 德里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研究”(10BWW013) 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2012ZD004) 黑龙江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解体后俄罗斯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20121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1“世界是文本”:一种解构主义的思维德里达、福柯和巴特等人都曾深入探讨文学文本和世界的关系,而这其中由德里达提出的“世界像文本一样被建构”(The world is construc-ted like a text)的思想则为探讨文本与世界(现实)的关系提供新视角。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在相当长的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В.И.米尔顿;郑永旺;冯小庆;;自然与文化:悲观哲学经验[J];求是学刊;2011年06期
2 罗兰·巴特,杨扬;从作品到文本[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张雪林;;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冯红;;从“对话”到“延异—播撒”——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翻译文本意义产生机制理论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郑晓明;;瞿秋白《多余的话》:人格解读与价值重估[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胡松年;赵强;;历史文化散文写作的本体策略——读王开林的历史文化散文所想到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谢燕燕;;真实的假象,假象的真实——论谭恩美《拯救溺水鱼》中的全球传媒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伊迎;;化功大法——评后结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陈叶斐;;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与翻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米东海;;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的消费趋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靓;;浅谈果戈理的黑夜意识和乐观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杨冰莹;;作为仿像的卡通与作为卡通的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3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洁;;俄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高字民;;拟像文化批判视域中的中国当代影视创作[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饶先来;;论文艺批评的当代品格[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10 严亚;;想象与奇观:城市视觉建构的文本转换[A];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第五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郭忠利;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爱军;冷战后中俄文化交流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若干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2 李德恩;;后现代主义文学三则[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宫月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后现代主义文学导读》[J];外国文学;2007年05期
5 刘凡;;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后表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6 裴云红;;西方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0年02期
7 姚霞;;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源流[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8 管月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羁绊与催化剂[J];江海学刊;2010年06期
9 周露;;试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内部成因[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10 李宏敏;;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无为性”探究[J];大众文艺;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德发;后现代的文学与古典的态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楼肇明;心灵乐谱上的朝圣和春晖[N];文汇报;2002年
3 朱红文;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娟;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变异文体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齐芳溪;论塔季娅娜·托尔斯塔娅《野猫精》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D];吉林大学;2012年
3 刘早;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幻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朱玉;“虚空”下的追寻[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利佳;《“百事”一代》:“不确定性”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兴丽;后现代语境下马卡宁的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思;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2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