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燮和金光洲的上海体验及文学形象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朱耀燮和金光洲的上海体验及文学形象化研究
【摘要】:本论文所研究的是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上海留学的朱耀燮和金光洲的生活体验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 1919年3.1运动以后,上海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参加独立运动的朝鲜文人志士纷至沓来。从3.1运动开始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这一时期是朝鲜移民来上海体验生活和参加活动的鼎盛时期。本论文选取了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朱耀燮和金光洲两名作家。 朱耀燮在1921年到1937年这短短的时间内参加了‘上海韩人青年会’等许多爱国团体,并做了许多的激情演讲,如《习惯》、《马克思主义和我们》、《民族改造的可能空间》等。这一时期朱耀燮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力车夫》、《杀人》、《初恋的代价》这三篇作品,这几篇作品在刻画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政治等各个方面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在上海居住的朝鲜作家里面,以上海为背景所创作的随笔、诗歌和小说最多的作家就是金光洲。1929年漂洋过海的他从中国东北来到上海,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离开上海。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影视评论、随笔和以中国文学为素材的翻译等,他的文学作品以一个朝鲜移民的视角,在上海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对朝鲜人的贫困生活和精神面貌进行毫无偏见的刻画,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首先对1920-1930年代在上海留学的朱耀燮和金光洲进行逐一分析,从文学作品中发掘他们在上海的生活体验和革命活动;其次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朱耀燮和金光洲的体验和作品进行对比,,观察两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出现这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通过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最后一部分是对作家作品中出现的上海形象进行比较,这一部分分成革命形象,下层人的生活形象和都市形象三部分,通过比较来发掘作家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上海朝鲜移民在这一历史上最活跃时期的生活体验过程以及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的过程。
【关键词】:上海 朱耀燮 金光洲 生活体验 文学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312.606
【目录】:
- 摘要3-4
- 亚非文摘要4-7
- ABSTRACT7-8
- 目录8-9
- 正文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征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及想象[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邹学军;浅谈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慧,方晓强;浅论文学作品的二重性存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郭庆华;;文学作品再现作者个性与时代共性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5期
5 吴玉西;;文学作品在旅游活动中的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吴建军;;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发掘文学作品的魅力元素[J];企业家天地;2011年05期
7 于秀慧;;试论文学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王东;;回归阅读:从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开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3期
9 黎英;;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J];群文天地;2012年16期
10 椝君宜;;v|掘新生力量[J];读书月报;195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2 曾自萍;;怎样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杨宝珍;;母爱,永恒的主题——母爱在冰心文学作品的再现[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王树清;;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A];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杨尧兵;;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祖贵;;浅谈怎样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宪;“神侃”和“冥想”写不好工业题材作品[N];工人日报;2007年
2 雷新鸿 李群室;让景点在文学作品中活起来[N];中国旅游报;2001年
3 洪琦;镇江市作协编辑出版《镇江文学作品集》[N];文艺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梅;文学作品“走出去”量增质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龚心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N];人民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陈祥蕉邋实习生 周豫;文学作品是否也需要“分级制”?[N];南方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颜婧;犍为文学作品集体亮相[N];四川日报;2009年
8 广河中学 马国民;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N];民族日报;2009年
9 敖忠;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年
10 纳杨;文学作品更应思考现实[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李霞;语文体悟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炎;建国“十七”年我国文学作品插图剖析[D];苏州大学;2009年
2 乔昕;在语文教学中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的主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学锋;理解 对话 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冬杰;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尹中琪;试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精神[D];郑州大学;2006年
6 李娟;试论高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段国梁;中学语文非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冰;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委婉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原因[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惠婷;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译语形式层面的求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汉英;试论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49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9326.html